唐伯虎怎樣走上詩畫之路?
唐伯虎的父親在蘇州城內(nèi)皋橋經(jīng)營一家小酒店,少年唐伯虎讀書很有天分,十五歲考中秀才,十八歲中解元。赴京參加會試,因科場弊案被牽連入獄,最終取消考試資格,入獄后被發(fā)配浙江成為一名小吏。心高氣傲的唐伯虎拒絕赴任,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上去,畫人物,畫山水,寫詩填詞、寫曲,取得了很大成就。
唐伯虎的“風流”如何體現(xiàn)?
古人稱“風流”往往是形容一個人的灑脫放逸、風雅瀟灑,甚至推為杰出人物。唐伯虎詩書畫三絕,藝術造詣很高,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蘇州四才子”,繪畫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唐伯虎所處的明朝中期,社會觀念變遷,推動了哲學意識對社會與人展開新的思考,人的價值、人的欲望得到從未有過的重視。蘇州一大批知識分子,像祝允明、桑悅、徐威、張靈等張揚個性,以“放蕩不羈”著名,唐伯虎是一個代表。
“三笑”的故事寄托了平民的美好愿望
“三笑”故事基本雛型在晚明時期形成,故事中的兩位主角,一位是裝扮書童化身為奴的唐伯虎,一位是華府婢女的秋香。兩個人物都屬市民階層,他們之間產(chǎn)生的故事,比起《西廂記》、《牡丹亭》那些公子落難后花園,與小姐私訂終身的情節(jié),更能引起市民階層的理解和共鳴。故事不僅寄托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民間傳統(tǒng)愿望,更體現(xiàn)了平民百姓對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唐伯虎成為“風流才子”的歷史選擇
傳說中的“風流故事”之所以出在唐伯虎身上,也是歷史的一種“選擇”。唐伯虎出身市民階層,市民階層是明代中期以后開始蓬勃興起的一股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代表著當時的先進生產(chǎn)力。在唐伯虎的風流故事里,寄托了普通市民階層的理想和愿望,唐伯虎被塑造成他們的精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