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呈現(xiàn),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間深厚而綿密的傳承。時代在發(fā)展,中國老手藝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漸漸隨歲月遠去,也許最終只存在于文字、圖片和我們的記憶。
一、磨剪子鏹菜刀
磨剪刀是無本生意,不需要投資,技術雖簡單,但要懂行。懂得怎么開磨,否則刀不僅磨不光亮,又不具備鋒利性。磨好后刀柄的鉚釘若是松動活絡了,用小榔頭敲緊固了。鏹菜刀很講究,先要看刀口,鋼是軟還是硬,硬的用砂輪打,軟的用鏹刀鏹,完了再用磨刀石磨。鏹刀的工具是一根尺把長的鐵桿,兩頭有橫扶手,鐵桿中間鑲一把優(yōu)質鋼的鏹刀,用它將刀的兩刃刮薄,再磨鋒利。一把磨得好的刀,刀口是一條直線,刀口上面有一條黑線。
“磨剪子來,鏹菜刀……”聲音悠長,且有韻味,間或手中兩把菜刀磨擦蹭蹭作響,這就是獨特的吆喝聲,磨剪鏹刀的工錢,根據(jù)刀具不同、磨工難易、工時取價。這行游走在城市每個角落,不要交稅,又不受約束,磨一把結一把工錢,不存在拖欠工資。悲傷之處則是磨剪和磨刀的人越來越少了。
二、老裁縫
裁縫是一個古老的職業(yè),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的老裁縫或走街串巷,或一件小店鋪。他們敬奉軒轅氏為行業(yè)的祖師,所用量布的尺也名為“軒轅尺”;學做裁縫要先當三年學徒,從做“滾邊”和各種花色的紐扣到燙熨斗開始,量體、畫線、裁剪、鎖邊、縫紉、訂扣、熨燙、試樣等各項工序,一人完成,即俗稱“一手落”。凡事都得用心用功。一剪子一把尺,一針一線,一劃粉一熨斗,全憑手工操作,稍后也配置了縫紉機。做工必得精巧細致、式樣新穎應時,又須量體裁衣,舒適合身,稍不滿意,當場退貨,還要賠料?,F(xiàn)如今,個體的裁縫已漸漸為各類服裝廠所取代。
三、鐵匠
鐵匠是一門古老的職業(yè),他們以鐵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鐵錘打造出各式各樣的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品。鐵匠用來打鐵的工具有:小鐵錘、大鐵錘、鐵夾(用來夾燒熱了的鐵坯)、砧子(鐵匠打鐵的平臺)等。鐵匠一般都有自己的鐵匠鋪,一座用來煅燒鐵坯的火爐,在火爐的連接處有一個大的用手拉的風箱,主要用來控制火的溫度和力度。火爐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一個鐵匠一般會帶一到兩個學徒,學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師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鐵錘,幫助師傅把用來制作工具的被爐火燒熟了的鐵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狀,主要就是菜刀、鏟、斧子、鋤,鎬,锨,豁子頭等生活和生產(chǎn)工具。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鐵匠也漸漸退出了現(xiàn)實生活了。
四、彈匠
彈匠也稱彈花匠,是指彈制棉絮(也叫棉被)的民間工匠。彈棉花是很古老的工藝了,傳統(tǒng)的彈匠是用專用的彈弓先將棉花的纖維彈開,使其松軟均勻,然后鋪成一張張棉被,用專用工具壓平。彈棉絮工序繁瑣復雜,首先要將棉花彈活,絲縷理清才能攏成棉被形狀,然后鋪底線,拉面線后稍微壓實,翻轉彈定型,點綴花草,書寫主人姓名,就能鋪另面的網(wǎng)線了,最后扎角,均勻的碾壓成型。如果是舊棉被翻新,那還得多一道工序:撤除舊有的網(wǎng)線。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家里蓋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晴論被、九孔被,彈棉花這個老手藝就已經(jīng)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五、篾匠
篾匠是一門古老的職業(yè)。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開,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種不同的篾。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篾匠的工具不復雜,一把將竹子盤成細篾的篾刀,。再就是小鋸、小鑿子等,還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齒”,它的獨特作用是插在一個地方,把柔軟結實的篾從小槽中穿過去后,蔑的表面會修飾得更光滑和圓韻,起到打磨的作用。篾匠根據(jù)不同的蔑制作成不同的用品,如提籃、筲箕、撮箕、籮筐、背簍、篩子、簸箕、篾席等等。竹器美觀大方,牢固結實,經(jīng)久耐用。隨著塑料制品的出現(xiàn)與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被淘汰,而與這兩類生活用品息息相關的箍桶匠和篾匠也日漸沒落。
六、剃頭匠
剃頭是老式的叫法。古時的剃頭業(yè)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設有鋪面坐店經(jīng)營;一種是挑擔下街,剃頭匠們一根扁擔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熱的一頭是個火爐子,上面置著一黃銅盆,水是熱的用來洗頭、敷面、刮臉,那句“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俏皮話就源于此,銅盆那端還豎著一個小旗桿,桿上有鉤,懸掛毛巾、鋼刀布等。另一頭是坐凳,凳側有抽屜,內(nèi)盛推子、剪子、刀子等剃頭用具。一般來說剃頭的師傅有必備的十六般技藝:梳(發(fā))、編(辮)、剃(頭)、刮(臉)、掏(耳)、剪(鼻毛)、染(發(fā))、補(梳)、接(骨)、舒(筋)。剃頭匠最大的特點就是全套服務,全套服務結束再幫你做些簡單的按摩,手藝沒有現(xiàn)在專業(yè),但在當時整個人會覺得很舒服。解放后,隨著理發(fā)店的開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各類美容美發(fā)廳的興起,傳統(tǒng)的剃頭日漸衰落。
七、稱匠
手工制作桿秤的工藝源遠流長。據(jù)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fā)明的,根據(jù)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16兩為一斤,并頒布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直到上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tǒng)一改為10兩一斤。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從選材,刨圓,到用堿水浸泡,打磨,釘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制秤時,先將取好的木材刨圓,刨成一頭粗一頭細,再用細砂布沾水,將它打磨得又光又滑,經(jīng)過著色后再制定刻度、釘秤花。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極為細致、精細的過程。一桿
八、修傘匠
我國用傘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過去人們使用的雨傘,不管是紙傘,還是布傘,都是用竹子作傘把和骨架,日久了傘頂破裂,骨架易折斷,所以常常需要修補。修紙傘頂比較簡單,在破洞處涂上桐油,貼一塊用竹子作原料造的紙,再涂一遍桐油即可;修布傘頂或換上一塊布或整個全換。修傘骨架比較麻煩,簡單的方法是用現(xiàn)成的竹篦替換。以后出現(xiàn)了金屬的傘架了,修傘匠的工具也隨之改變:尖嘴鉗、鐵錘、剪刀、鋼銼、螺絲刀、成卷的鐵絲等。哪怕散成一堆鋼絲骨架的傘,不必花費多長時間馬上整理成形,再簡單的幾針縫補,壞了的傘便還原如初?,F(xiàn)在隨著傘的價格越來越便宜,修傘的人越來越少,修傘的活兒也越來越少了。
九、箍桶匠
箍桶匠俗稱箍桶佬、箍桶匠,現(xiàn)代稱呼為箍桶師傅。舊時漢族民間專門制作與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在木匠手藝中有“方鑿”和“圓鑿”之分。學“圓鑿”的擅長制作澡桶、水桶、腳桶、馬桶等圓形的木質生活用品。又稱圓作木匠,因為箍桶匠制作的馬桶、腳盆、米桶、鍋蓋等家什都以圓形為主,以示與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區(qū)別。箍桶匠最忙算夏天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閑置的澡桶拿出來修理一番,不能用的要新打一個,遇到有板爛掉的要換上新的,漏得很厲害的要請桶匠把箍緊一緊,最后再用桐油油上幾遍。最讓箍桶匠高興的是到那些為女兒出嫁準備嫁妝的人家干活。隨著塑料制品出現(xiàn),特別是現(xiàn)代衛(wèi)浴潔具的出現(xiàn),箍桶匠的活兒越來越少了。
十、補鍋匠
曾經(jīng),家家戶戶燒飯都是用灶頭和鐵鍋,通常是補了又補,因此補鍋的行當曾紅極一時,無論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都能看見補鍋匠身影。他們背著風箱、爐子和鉗子、鐵勺等工具以及煤塊等燃料,補鐵鍋時,他們點燃燃料,拉動風箱,待火燒得旺盛一些后,拿出碎鐵皮或銅皮放進坩堝,碎的鐵鍋片熔化成鐵水,然后用一只小勺從坩堝里舀出鐵水,飛快地倒在一塊柔軟圓圓的氈子上,迅速地晃幾下,鐵水就變成了一粒橘黃色小圓球。然后,他把那粒橘黃色的小圓球對準需要補的地方,從下往上、從外往里輕輕一擠,另用一塊氈子迅速對壓下去,飄出一小股淡煙,氈子拿開后,鐵水就凝固在漏洞處,形成豌豆大小的疤痕,冷卻后,鐵鍋就補好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改用高壓鍋、電飯煲、電磁爐,用鐵鍋的越來越少,補鍋手藝瀕臨消失。
十一、修表師
手表,上世紀70年代的“家庭三大件”之一,在國人心目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手表成為尋常之物,帶熱了修表行業(yè),街頭的修表攤遍地開花。修理時。要用絨布小心翼翼墊住手表,輕拿輕放,用專用的開表工具拆開,探尋故障原因。修表業(yè)內(nèi),有一項技術可用來衡量一位師傅是不是頂尖高手——栽尖補齒。就是把手表上斷了的把心或齒輪重新補好,一般的把心直徑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