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到鄰村談完業(yè)務后,弟弟背著刁朝貴回家。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
5月4日,刁朝貴在加工坊里檢查棉鞋質(zhì)量。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
5月4日,刁朝貴(右)一邊用廢紙殼裁剪鞋面模型,一邊陪伴母親。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
5月4日,刁朝貴(左)與弟弟在整理棉鞋半成品。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
5月4日,刁朝貴在修理制鞋機器。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
5月4日,刁朝貴在棉鞋加工車間忙碌。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
5月4日,刁朝貴用廢紙殼裁剪鞋面模型。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
5月4日,刁朝貴爬到二樓的棉鞋加工車間修理機器。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
5月4日,刁朝貴坐著電動輪椅在村里散心。家住貴州省畢節(jié)市黔西縣蓮城街道八塊田社區(qū)的刁朝貴,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多年來,他靠編織竹器、修理家電等貼補家用,同時也接受低保救助,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 2017年下半年,刁朝貴通過扶貧“特惠貸”獲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與弟弟在家里創(chuàng)辦了棉鞋加工坊。如今,刁朝貴的棉鞋加工坊每天能生產(chǎn)300余雙半成品進入市場。僅2017年下半年,他的棉鞋加工坊純利潤收入就達5萬余元。家中有了穩(wěn)定收入后,刁朝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用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脫貧之路。新華社發(fā)(楊文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