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寶寶班的王雪利在哄睡自己負責照顧的孩子(5月11日攝)。寶寶班的孩子都在3歲以下,每一個“媽媽”負責照料4個孩子白天的飲食起居,陪伴他們玩耍、上早教課程。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月亮班的高阿寶在照顧一名精神有疾病的孩子吃東西(5月10日攝)。月亮班主要負責重度智障、腦癱兒童的護理。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愛心家園的孟慶紅和她負責照料的兩個孩子在一起(5月11日攝)。愛心家園屬于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內(nèi)類家庭養(yǎng)育模式,福利院提供統(tǒng)一住房,從社會上招聘沒有家庭負擔的夫妻,擔任“爸爸”“媽媽”,長期照料4-5個小孩。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陽光班心愿組的元丁給正在進行引導式康復訓練的孩子講繪本(5月11日攝)。陽光班心愿組的孩子腦癱程度比較嚴重,全部無法行走,身體控制能力極差,目前只能接受最基礎(chǔ)的康復訓練。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愛心家園的趙艷琴和丈夫劉云安與孩子們在一起(5月11日攝)。愛心家園屬于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內(nèi)類家庭養(yǎng)育模式,福利院提供統(tǒng)一住房,從社會上招聘沒有家庭負擔的夫妻,擔任“爸爸”“媽媽”,長期照料4-5個孩子。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在孩子們康復訓練后,西安市兒童福利院愛心家園的耶問賢接孩子們回愛心家園(5月11日攝)。愛心家園屬于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內(nèi)類家庭養(yǎng)育模式,福利院提供統(tǒng)一住房,從社會上招聘沒有家庭負擔的夫妻,擔任“爸爸”“媽媽”,長期照料4-5個孩子。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陽光班心愿組的張迎在陪伴孩子進行上下肢訓練(5月11日攝)。陽光班心愿組的孩子腦癱程度比較嚴重,全部無法行走,身體控制能力極差,目前只能接受最基礎(chǔ)的康復訓練。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陽光班藍天組的王靜在幫助一名腦癱孩子鍛煉上肢能力(5月10日攝)。陽光班藍天組主要針對6-12歲腦癱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幫助孩子恢復運動功能。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陽光班白云組的杜瑩(右一)在對一名患有腦積水的孩子進行口肌訓練,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5月11日攝)。陽光班白云組主要針對0-6歲腦癱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幫助孩子恢復運動功能。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陽光班白云組的王琰在對一名中樞協(xié)調(diào)發(fā)育障礙的孩子進行站姿訓練(5月11日攝)。陽光班白云組主要針對0-6歲腦癱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幫助孩子恢復運動功能。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寶寶班的徐虹給自己負責照顧的孩子換尿不濕(5月11日攝)。寶寶班的孩子都在3歲以下,每一個“媽媽”負責照料4個孩子白天的飲食起居,陪伴他們玩耍、上早教課程。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寶寶班的王艷在給自己負責照顧的孩子喂奶(5月11日攝)。寶寶班的孩子都在3歲以下,每一個“媽媽”負責照料4個孩子白天的飲食起居,陪伴他們玩耍、上早教課程。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寶寶班的王艷(左)、田莉(中)、徐虹在陪著自己負責照顧的孩子進行早教訓練,鍛煉手部運動(5月11日攝)。寶寶班的孩子都在3歲以下,每一個“媽媽”負責照料4個孩子白天的飲食起居,陪伴他們玩耍、上早教課程。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市兒童福利院愛心家園的趙艷琴和她負責照料的孩子在一起(5月11日攝)。愛心家園屬于西安市兒童福利院內(nèi)類家庭養(yǎng)育模式,福利院提供統(tǒng)一住房,從社會上招聘沒有家庭負擔的夫妻,擔任“爸爸”“媽媽”,長期照料4-5個孩子。西安市兒童福利院目前收養(yǎng)著孤殘兒童630余名,其中96%以上的孩子殘疾或有先天性身體缺陷。為了滿足這些孩子們對愛的渴望,福利院以“不做阿姨做媽媽”為宗旨,院內(nèi)300多名女性孤殘兒童護理員時刻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承擔起孩子們的養(yǎng)育、康復、治療、教育等工作。從孩子們進入福利院的那一刻起,不論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人,還是剛參加工作的新人,“媽媽”們都用滿滿的關(guān)懷和無私的愛,呵護著他們的成長;當孩子們有了更好的歸宿離開福利院時,“媽媽”們又會依依不舍。很多人覺得“孤殘兒童護理員”只是一份職業(yè),但在她們心中,自己就是這些不幸孩子的堅實依靠,就是孩子們的“媽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