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黃肖琴(左)向客人介紹繡球。
每天,來往于廣西靖西市新靖鎮(zhèn)舊州街的市民游客,都會看到這樣一個溫馨的畫面:年過七旬的老人坐在家門口,一針一線地制作著手中的繡球,那認(rèn)真又悠閑的神情,成為這條老街一道迷人的風(fēng)景線。
這位老人名叫黃肖琴,今年73歲,從小愛好刺繡、制作繡球,直到今天依然針線不離手,一有空就坐在家門口做繡球。1995年,她在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術(shù)品大獎賽中獲獎,此后還先后榮獲“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廣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靖西壯族繡球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西民間工藝藝術(shù)師”等稱號。
在幾十年的繡球制作生涯中,黃肖琴不斷推陳出新,在傳統(tǒng)12瓣繡球基礎(chǔ)上設(shè)計出精美的30瓣繡球,在平繡繡球的基礎(chǔ)上研制出堆繡繡球,使繡球更富有藝術(shù)性和觀賞性。她的繡球作品遠(yuǎn)銷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qū)。
如今,年過七旬的黃肖琴,精益求精的勁頭不減當(dāng)年,并不遺余力地將手藝傳授給更多的人,力爭讓這門技藝年年花開,代代精彩。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在家中制作繡球。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在清點(diǎn)制作繡球需要的布塊。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右)向兒媳婦趙金玉講述繡球的制作技藝。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在家中制作繡球。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在家里擺掛制作好的繡球。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右)向鄰居藍(lán)麗梅傳授繡球制作技藝。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在家中繪制制作繡球需要的圖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在家中制作繡球。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在家里擺掛制作好的繡球。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5月15日,黃肖琴(左)向兒媳婦趙金玉講述繡球的制作技藝。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