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紹興“祝福”:祈求一年好運來
說起通過魯迅筆下的《祝?!?,我們并不陌生,這是一篇極具民俗色彩的文學作品,向我們傳遞了紹興特色年終大典——祝福。
紹興的祝福儀式
相傳祝福起源于元代,綿延至今。范寅在《越諺》中記載:“祝福,歲暮謝年,謝神祖,名此?!苯B興的”祝?!保秊閳笾x神祖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來年幸福的祈求?!白8!眱x式舉行的時間每家每戶不完全統(tǒng)一,一般從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因為在當?shù)厝丝磥?,只有在立春之前進行的“祝福”才比較靈驗,立了春再進行祝福儀式,則失去了祈福的意義。
一跨入農(nóng)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祭典: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準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按照當?shù)乩夏耆说恼f法,天上的福神不進不潔之家,所以祝福前幾天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鍋碗瓢盆洗刷得干干凈凈,為不久的“祝?!弊鰷蕚?,俗稱“撣塵”。【詳細】
祝福儀式通常以家庭舉行
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一般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由于徹夜準備福禮,人們幾乎整夜不能合眼休息。福禮主要是雞、肉、魚三牲??季康脑偌御Z及牛肉或羊肉,稱“五牲福禮”?!拔迳6Y”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魚是活鯉魚,掛在八仙桌右邊橫檔上,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祝?!蓖瓿珊笕苑旁谒?,過幾天拿到城外河中放生。這是讀書人家的風俗,忌吃鯉魚,是因為它是要跳龍門的。
祭典氣氛很莊嚴
祭典氣氛更為莊重嚴肅,不但男丁們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拜畢之后,便是到門外燒佛。所謂“燒佛”,是在門外的土地上鋪上一把稻草,再在稻草上放上一些元寶和太保。將元寶、燒紙連同“馬張干”一起焚化。之后,將酒、茶葉和香撒到灰燼上,意思是菩薩把這些東西拿去了。燒的時候或燒完之后,家人再拜三拜。燒完佛后,把蠟燭吹滅,祭祀儀式便算完成。接下來就是“請羹飯”了,主要是孝敬自己的祖宗?!罢埜垺钡臅r間相對較長,因為按照老一輩的說法,大概是福神很忙,家家戶戶都要請他去吃,所以只能匆匆而過,而祖宗只到一戶人家,可以慢慢享用。
祝福儀式最后一步是“散?!??!吧⒏>啤笔莿倓傉堖^菩薩、請過祖宗的酒,吃了就是接福。席間,還要用煮福禮的湯汁燒吃年糕,代表“吃了散福糕,來年節(jié)節(jié)高”的美意,以表神賜之福,散給全家。至此,祝福大儀式基本結束。
熱鬧的社戲
雖然祝福是春節(jié)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但公共娛樂也是人們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紹興人自古有看社戲的習慣,因此,配合節(jié)日的廟會,還會上演社戲。社戲表演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紹興是水鄉(xiāng)澤國,因此又稱“水鄉(xiāng)社戲”。戲臺搭在湖中央,戲臺前的湖面上擠滿了小劃船、出畈船、烏蓬船。紹興的社戲,主要分為二種:一種是“祭神戲”,是為了酬神祈福;還有一種是“青苗戲”或“秋戲”,主要是祈求豐收。社戲往往一演就是三五天,這幾天,全村好像遇到了盛大的節(jié)日,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殺豬宰羊,呼親喚友,歡聚一堂,一道觀看社戲。
“水鄉(xiāng)觀戲”可謂也是紹興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正月里,坐在悠然漂浮于東湖之上的烏篷,觀一眼水石盛景,聽一曲水鄉(xiāng)社戲,品一口紹興黃酒,最能反映地道的水鄉(xiāng)人文風情。
01 二、云和“討火種”:迎來紅紅火火好生活
討得“火種”保平安
浙江麗水地區(qū)是不折不扣的山區(qū),人們常用“九山半水半分田”來形容這里的地形。尤其是在山多地少的云和,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們?yōu)榱松?,不得不向大山要田地,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梯田。云和梯田最早開發(fā)于唐初,興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最多有700多層,是華東最大的梯田群,被譽為“中國最美梯田”。因為地處山區(qū),所以這里至今也保留了較多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而最有特色的年俗活動當數(shù)“討火種”了。【詳細】
引火“火種”儀式
因為“火”不但是一種力量的象征,也為人們帶來了好生活,所以不少少數(shù)民族膜拜火的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云和的“討火種”其實是源于人們對火產(chǎn)生神秘敬畏情感而不斷進行祭祀、祈禱供奉的一種祭祀活動。和其他地方對火的崇拜相比,這里的“討火種”信俗是以九天玄女仙娘信仰為基礎,以討新火為核心內(nèi)容的綜合性民間信俗活動。
紅紅的火種預示著紅火的生活
據(jù)說,天玄女仙娘是一位法力無邊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敕封她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她頭戴金盔,腳踏火輪,身騎白鶴在云間,手執(zhí)寶劍斬妖精,是一個正義之神。據(jù)說人們?nèi)绻麖乃抢镉懙没鸱N,不但會受到她的佑護,還會獲得力量。因此,人們通過新火傳遞這種隆重而神圣化的儀式,表達對火的崇拜,對仙娘善良、博愛精神的尊崇,并借此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國泰民安。
隆重的祭祀活動
“討火種”由于是民間自發(fā)形成的一種風俗,因此史料中也沒有具體記載。不過,據(jù)當?shù)厝私榻B,此項活動至今有200年以上的歷史?!坝懟鸱N”活動通常在每年正月十二至十五舉行,活動以赴火局取新火,接新火、仙娘閱城送火等為主要儀式內(nèi)容,整個活動儀仗規(guī)范,華蓋彩旗開道,鼓樂齊鳴,是一項融祭神、娛樂于一體,含有歷史、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nèi)容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
規(guī)模宏大的討火種儀式
目前,“討火種”主要以云和沙溪村、高胥村為中心,涉及全縣范圍10多個火局及周邊40多個村落,是春節(jié)期間一項群眾參與面廣、規(guī)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體現(xiàn)了千百年來人們自覺形成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是地方民俗文化、族群精神代代血脈延續(xù)的再現(xiàn)。
01 三、泰順千年“百家宴”:聯(lián)絡感情的宗族盛會
熱鬧非凡的“百家宴”
溫州泰順“百家宴”是一項獨特而又古老的鬧元宵習俗,最初是由“祭春”或“做?!毖葑兌鴣恚且环N在族人內(nèi)部舉行的鬧元宵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相傳始于北宋時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據(jù)地方志記載,泰順的“百家宴”最早發(fā)源于三魁鎮(zhèn)。南宋時期,先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從河北逃難到了泰順三魁。族人為了商議發(fā)展大事和祈禱,通常在每年元宵節(jié)這一天,大家老老少少都要聚在一起,同飲團圓酒,以聚人心?!鞍偌已纭钡那吧頌椤办籼镁啤?,范圍僅限于當?shù)乇炯易寰奂黄鸸策M午餐,一般的外姓人也不會主動介入,規(guī)模也就幾桌十幾桌而已。后來,外姓人加盟了這個“酒會”,這種年節(jié)歡聚的方式逐漸在泰順其他鄉(xiāng)鎮(zhèn)發(fā)展起來,逐漸演變?yōu)槁?lián)誼性質的聚餐——百家宴。據(jù)稱在明清時極為流行。
祭拜儀式
舉辦“百家宴”之前,當?shù)厝硕紩e行盛大的典禮,祭拜地方神祉——陳十四娘娘和木偶戲神王乞佬。民間傳說陳十四娘娘是道教閭山派的重要女神,善于“醫(y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產(chǎn)、保胎、送子”,功德無量,先人為了家丁興旺發(fā)展的需要,把她視為保護神。而木偶戲神王乞佬的來歷就更為離奇。民間傳說,先列薛氏祖婆有一天夜里夢見家門口有人放著一擔木偶的箱子,那人說只要她挑回家,能保她家中平安無事。第二天早上,祖婆醒來將夢見之事說給薛祖公聽。薛祖公推門一看,門口果然放著一擔戲箱子,掀開一看,一個個木偶栩栩如生,便將它挑回家里。誰知這一年村里瘟疫肆虐,死人不少,可薛太公一家卻安然無事。更出乎意料的是,木偶之中有個叫王乞佬,經(jīng)常會變成穿黃衣服的小孩跑出來拿東西吃,后被村人發(fā)現(xiàn),將他敬為“戲師爺”。
祠堂的祭祖儀式
舉辦“百家宴”當天上午,祭拜儀式通常在祠堂里舉行。在祖先牌位前的供桌上,擺好水果糕點、上酒、上茶、供飯菜,點香燭。由族中頭人帶領本氏裔孫聚集在祠堂進行祭祖活動。人們依長幼輩分,向祖宗牌位跪拜致祭。整個祭祖儀式莊嚴肅穆,人們在虔誠的感恩氛圍中,在裊裊香煙中默默祈禱,保佑闔家平安,家族興旺。
“百家宴”的規(guī)模一年比一年大
如今,“百家宴”的規(guī)模一年大過一年,從早年的十幾桌發(fā)展到今天的百家宴、千桌酒,達數(shù)萬人參加。元宵節(jié)那天,三鄉(xiāng)五里,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活動。【詳細】
01 四、廿八都“拉木偶”:大地飛歌迎春來
廿八都位于衢州江山市,因為古鎮(zhèn)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點,因此有“雞鳴三省”的稱謂。同時,廿八都又處在史稱海上絲綢之路陸上運輸線的仙霞古道上,曾經(jīng)是軍事重地兼商貿(mào)華埠。獨特的歷史和地理地位,孕育了豐富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被稱為“風俗王國”,是一座富含多種多樣民風民俗的寶庫。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廿八都陸續(xù)遷入的移民、駐軍,南北交融的外來文化在廿八都匯聚、碰撞,并經(jīng)過上千年的相互同化和揚棄,形成了奇特的“文化飛地”現(xiàn)象。古鎮(zhèn)居民至今守護著祖先遺留下來的對山歌、跳民舞、跑旱船、鬧花燈、剪花紙、牽木偶、踩高蹺、滑石頭等奇特的民間藝術。
木偶戲表演
在眾多民間年俗活動中,最令人叫絕的當屬木偶戲。據(jù)悉,廿八都木偶戲系提線木偶,自明代正德年間由江西傳入后,以師徒相授的形式至今已傳承了18代約500年,不僅保存有部分明、清木偶頭像道具,而且也保存了較多傳統(tǒng)木偶的手抄劇本,加之其唱腔中保留的古老的弋陽高腔遺韻,對研究古代戲劇形式、表演藝術、唱腔、戲俗、民俗及戲劇發(fā)展史,都具有重要意義和較高價值。清道光年間,廿八都木偶戲達至鼎盛,在浙、閩、贛一帶邊界民間相當盛行。【詳細】
提線木偶戲表演復雜
廿八都木偶戲除了有10多種提線技藝外,音樂上所配樂器有司鼓、鴛鴦鼓、嗩吶、板胡、二胡、笛子、大小鑼、快板十余種,一人干唱,眾人幫腔,有時以嗩吶伴奏,使其高昂激越的唱腔中更顯婉轉流利。木偶戲具有古樸厚實、親切逼真的地方風格,深受山區(qū)群眾的喜愛,更是年俗文化的一道大餐。
01 五、余家山頭“女兒節(jié)”:代代相傳孝文化
女兒節(jié)這天,出嫁女子都會回來
在衢州的衢江北岸,有一個名叫余家山頭的小山村。提到這個小村,很多老當?shù)厝藭氲健笆耸?,女兒回家”的俗語。原來,小山村有個習俗,正月十八這天,嫁出去的女兒都會回娘家探望父母,盡孝心,這個習俗代代相傳,600年來未曾間斷過。
隆重的歡迎儀式
對于這一習俗,根據(jù)該村祖譜記載考證,余家山頭的祖先是唐代太子冼馬余勢亮的后裔,其中一支在元末明初遷到余家山頭。據(jù)村人相傳,該村余氏始祖守益公有一女兒,余守益視為掌上明珠,疼愛有加,在她出嫁后因為思女心切,于是每年的正月十八都讓她回來?!凹蕹鋈サ呐畠翰皇菨姵鋈サ乃保@種做法讓很多人感到了溫馨,于是后來村里人都要求嫁出去的女兒每年都要回娘家,逐漸形成“女兒節(jié)”的風俗并延傳至今。
在女兒節(jié)這天,村里通常會舉行祭祖儀式
根據(jù)《中村余氏宗譜》記載了余氏家族的家規(guī),其第一條就寫上:“孝為百行之源?!毙⌒〉挠嗉疑筋^村人口只有七八百,但“人之行莫大于孝”的儒家道德律令,深深地融入了妯娌、姑嫂、兄妹等百姓的普通生活和情感中。據(jù)村里年長者回憶說,以前就連在最困難時期,家家戶戶都沒什么吃的,但就是一碗蘿卜、一碗白菜,也把這一習俗延續(xù)了下來。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條件好起來,這一天不但女兒回來,親朋好友也一起來過節(jié)日。【詳細】
“十八十八,女兒回家。”這一天也是全村人最齊整的一天,女兒拎著東西回家孝敬父母,父母也趁這個機會和女兒聊聊家常,說說一年的生活狀況。這個專為女兒而產(chǎn)生的習俗,在古代是破除男尊女卑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是家庭和諧的最好體現(xiàn),也是孝文化的最好傳承。
01 六、臺州“謝年”:謝天謝地禮敬祖先
“謝年”又稱為“送歲”或“送年”,是一種古老的風俗,顧名思義是一種感謝、拜謝年的祭神活動,感謝他們保佑一家又平安度過了一年,并祈求來年能風調雨順。【詳細】
謝年祀拜典禮
在臺州當?shù)?,謝年是一年來祀拜典禮中最隆重的一次,通常在每年除夕下午三四點鐘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深夜。謝年前,在廳堂上間供桌前方,點上一對大紅燭,香爐上插上敬香,一般須兩張八仙桌相接,桌前圍著大紅桌幃,桌端放香爐蠟臺,桌上陳放祭品。謝年所用的東西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是6樣的,因為6很吉祥,代表著“六六大順”。6杯酒,6碗茶,6碗飯,6樣菜,6種甜點等。祭品有豬頭、全鵝、魚2條(魚頭須朝里)、蛋和蟹,均用紅漆祭盤盛裝,用瓷盆裝有:豆腐、糖、粉干、鹽醬及糕點水果等。祭桌前方還有兩疊年糕,用米粉捏成的兩只“元寶”放在年糕上,元寶下面壓著用紅紙剪成的“?!弊?。擺完供品即放禮炮以迎接神的光臨。主祭者組織一家人跪地參拜,祈禱神的保祐,來年五谷豐登、闔家平安。
宗祠的謝年祀拜更為隆重
以前,大戶人家里會召集一家人一起擺案謝年,用的是全豬羊、雞鴨魚肉,很是熱鬧。貧困人家無錢謝年,幾杯清水代酒,用年糕做出幾只大元寶,年糕豬頭、年糕雞來代替祭拜,同樣也是為了表達一種謝意。后來,經(jīng)過演化,發(fā)展到今天,這種祭祀活動精簡了很多。
家家戶戶都會為宗族謝年獻上祭品
祭祀結束后,一家人便圍在一起吃年夜飯,然后晚輩們按由小到大的順序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則要發(fā)給晚輩壓歲錢,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長進。當?shù)厝苏J為,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多少年來,臺州的“謝年”祭祀雖然簡化了不少,但其他項目則一直流傳至今被保留了下來,因為“謝年”是人們對時光歲月的感恩,對和諧生活的追求,也寄寓了對來年好運的殷切期盼,寄托著對未來健康平安生活的憧憬。
01 七、運河“水上燈會”:春節(jié)收尾的最后狂歡
五光十色的“水上燈會”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中國三大人工工程奇跡。千百年來,悠悠流動的大運河積淀了太多的歷史文化。在大運河最南端的杭州拱宸橋,這里就綻放著一朵民俗文化的奇葩,那就是千古傳承的“水上燈會”。【詳細】
結合燈會,還會進行相應的表演
相傳唐末五代雄踞江浙的吳越國王錢鏐,為了慶祝“納土歸宋、善事中國”的成功,向宋王出資買元宵節(jié)節(jié)期,比原來多了兩天,從而使杭州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得以普及,使世居拱宸橋畔湖墅地區(qū)的民眾,辦起了水上燈會,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據(jù)悉,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春節(jié)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揭開序幕的,然后一直到正月十五收尾結束。同樣,春節(jié)期間的民俗活動也是逐漸步入高潮的,人們從家中祭祖到出門拜年再到街頭娛樂,活動圈子也不斷擴大,最終在元宵進入全民狂歡。因此,春節(jié)民俗中,元宵民俗的娛樂參與程度也為最高。
花燈表演
運河水上燈會千古傳承,活態(tài)流變,時至今日面貌已煥然一新。和一般的燈會相比,運河水上燈會主要有觀賞燈彩和表演燈彩兩種,觀賞燈彩又有岸上張掛與水上漂流兩種。燈具本身便是精致的工藝品,其獨特的材質、造型、工藝令人嘆為觀止,有的還與舞蹈、歌藝、演唱等相結合,有聲有色、載歌載舞。如今,除燈展之外還舉辦與燈展相應的民間藝術系列項目,如戲曲匯演、燃放煙火、燈謎競猜、寫送春聯(lián)等形式各異、精彩紛呈的群眾文化活動。
01 結語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春節(jié)是中華文化的濃縮,也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無論是江南水鄉(xiāng),還是北方平原,春節(jié)作為華人一年一度最為重大、最為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雖然南北方在賀年、拜年等年俗文化活動上有不少差異,但不同文化活動的背后匯聚著同樣濃濃的親情、友情,以及感恩之情。
更多精彩,請點擊 http://culture.kaiwi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