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空調的年代里,夏天靠什么納涼?蒲扇、涼席還有竹椅,或許是那年夏天,最清爽的記憶。
竹椅,在從前大多數(shù)中國百姓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它有著寬大舒適的靠背,或是矮小的四方小凳,涼快透氣,是家家戶戶必備之日常。
或許是在熾熱的晌午,外婆靠在竹椅上打個盹,悠悠的夢里滿是清涼的風。
或許是在昏沉的下午,爺爺沏一壺茶,竹椅輕搖,便消磨到整個黃昏。
或許是晚飯后,左鄰右舍都搬了竹椅,坐在街巷的風口納涼聊天,一坐,就是深夜,好似永遠有說不完的閑話。
只有那竹椅,它靜默地感觸著每個人的體溫,感受光陰流轉的故事。它從最初的翠綠到暗紅,竹身早已斑駁。但它越來越光滑,越來越舒適。越老,越有味道。
從毛竹做成竹椅,前后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需要耐心和體力。工匠師傅像庖丁解牛一般將其削割成竹竿,然后再將這些“零件”拼成一張完整的竹椅。
首先要挑選好的竹子,將表皮削掉一些,把竹節(jié)磨光。然后在上面打洞,根據(jù)作固定用的橫杠來決定洞的間距,把最中間的兩側挖薄。
處理好的竹子再經(jīng)過高溫烘烤。當堅硬的毛竹被烤得發(fā)軟時,就可以拗彎,變成竹椅的靠背連接桿。
再用兩頭削尖的竹片嵌穩(wěn),鋪好坐板,將壓板壓結實,一把椅子就大功告成了。這個過程,熟練的師傅只需很短的時間,便能行云流水的完成。
一位師傅說,做竹椅其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是熟能生巧的技能。不過,要有耐心和體力。毛竹易得,這份耐心與定力,不可多得。
每一張竹椅,經(jīng)過精心打磨,就像被賦予了新鮮的生命,流轉家家戶戶,承載不同的記憶。
但歲月悠悠,那昔日家家必備的竹椅,如今卻漸行漸遠,在時光中靜默不言。
從前很慢,有點閑,有點懶,竹椅輕搖,在一杯茶里便消磨了整個夏天。你會不會懷念,那斑駁的竹椅,帶走的光陰,帶來的,一夏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