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泉林場(5月16日攝)。
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寧夏引黃灌區(qū)與沙漠“抗爭”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場至今,三代治沙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植樹造林,完成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100萬畝。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40.6%,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筑起了“綠色長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在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泉林場,工人在養(yǎng)護治沙植物(5月16日攝)。
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寧夏引黃灌區(qū)與沙漠“抗爭”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場至今,三代治沙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植樹造林,完成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100萬畝。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40.6%,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筑起了“綠色長城”。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7年5月16日拍攝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泉林場(新華社記者李然攝);下圖為2009年8月7日拍攝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泉林場(資料照片)。
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寧夏引黃灌區(qū)與沙漠“抗爭”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場至今,三代治沙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植樹造林,完成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100萬畝。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40.6%,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筑起了“綠色長城”。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7年5月16日拍攝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泉林場(新華社記者王鵬攝);下圖為2009年8月7日拍攝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泉林場(資料照片)。
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寧夏引黃灌區(qū)與沙漠“抗爭”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場至今,三代治沙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植樹造林,完成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100萬畝。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40.6%,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筑起了“綠色長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