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是一座城市發(fā)展的基因和血脈
亦是
城市影響輻射能力
創(chuàng)新活力的重要標志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
在鄭州不斷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作為一名河南非遺傳承人
曹慧貞
在新時代中不斷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鞏義市非遺工坊的河洛剪紙工作室內記者看到,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曹慧貞正耐心地教孩子們如何剪窗花,一刀剪喜字,兩刀盤長紋……千刀不斷,萬刀相連。
在她的教導下,不一會兒孩子們就將一張張紅紙剪成了美麗的窗花。不少來學習剪紙的孩子們興奮的說:“自己做的剪紙?zhí)貏e有成就感,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河洛剪紙是流傳于黃河流域的民間傳統(tǒng)技藝,傳承賡續(xù)的造型蘊涵著當?shù)氐臍v史文化,如溜溜順、喜相逢等技法,表達了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視覺意象、實踐經驗、生活理念和審美情趣,深受民眾喜愛。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內容廣泛、題材多樣,花鳥、魚蟲、禽獸、戲曲人物、神話和民間故事無所不包。
剪紙藝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蘊藏了我國勞動人民深厚的情感,積淀了華夏幾千年的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哲學、美學、民俗學等多方面的結晶,具有極其強烈的民族特色和生命力,所以剪紙藝術才能夠在千百年來深受喜愛,經久不衰。
曹慧貞告訴記者,河洛剪紙傳承夏朝崇尚黑色的遺風,除了用紅紙外,還可以用黑紙進行剪紙,表達不同的吉祥寓意。同時,河洛剪紙還講究邊剪邊唱:“剪紙的時候很愉悅心情,一邊剪一邊唱,就是隨剪隨哼哼,不僅愉悅心情,也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跟隨曹慧貞學習剪紙的人也日漸增多。今年65歲的邵慧敏兩年前偶然在曹慧貞的帶領下學會了剪紙,之后,她就與曹慧貞一起,準備材料,給學生們上課,共同投入到發(fā)揚河洛剪紙的工作中來:“我從小就愛做點手工藝,認識曹老師后,就試了試剪紙,誰知道一下愛上了剪紙?!?
“小剪紙”傳遞著“大能量”,作為“河洛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曹慧貞的作品還多次在國內外及港澳臺地區(qū)進行展覽,先后獲得多個國內外大獎,并被數(shù)十家博物館收藏。
曹慧貞告訴記者,藝術的力量不僅僅在于表達美好和祝愿,也能給人以信心和溫暖的力量,今后,她將繼續(xù)用剪紙把“河洛剪紙”藝術發(fā)揚光大:“從2015年到現(xiàn)在,我們做了快五百期的‘每周一課’公益講堂。我想把非遺文化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失傳?!?
截至目前,鄭州市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7個,區(qū)、縣(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91個,已基本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非遺進社區(qū)、進校園"等活動成為常態(tài)化,非遺展示館等基礎設施建設穩(wěn)步推進,非遺與城市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融合度逐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不斷惠及群眾,為鄭州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鄭州文化館館長李桂玲說:“非遺文化是黃河文化重要的載體之一。下一步,我們希望多打造出幾個精品,比如,打造四萬多平的鄭州市非遺展館,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走進企業(yè)、走進社區(qū),讓更多老百姓了解非遺文化,了解上千年的黃河文化,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