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wǎng)商 · 2021-09-14 來源:騰訊網(wǎng)文化
文化底蘊,代表一個國家的歷史沉淀。如果說經(jīng)濟是國家發(fā)展的命脈,那么文化就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如果一個國家文化沒有繁榮昌盛,即便經(jīng)濟發(fā)展得多好,也會黯然失色。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文明的古國,我們有著沒有中斷的文明,也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
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文明的一大載體,也是維系民族情節(jié)的紐帶,需要我們好好保護。為了保護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我國公布多項保護名錄。
其中漢繡屬于傳統(tǒng)的刺繡工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代表國家對于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
可是因為現(xiàn)在各種紡織技術的進步,純手工制作,具有超高傳統(tǒng)技藝的漢繡,似乎漸漸被遺忘,也逐漸變得無人傳承。
湖北荊州的張先松老師傅,是荊州市唯一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這位78歲大爺一身絕技無人傳承,每月拿3000元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弟。
人生經(jīng)歷巨大變故,機緣巧合下遇到漢繡技術
“漢繡”被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是因為這種工藝在現(xiàn)代技術沖擊下,已經(jīng)幾乎斷絕傳承了,而這項工藝非常珍貴,有必要傳承下來。
就在漢繡面臨失傳之際,張先松憑借一己之力,重新讓漢繡被大家所熟知,也將漢繡從他身上傳承下來。
很多傳統(tǒng)工藝因為技術難度大,步驟繁瑣,是需要從小學藝,從小培訓的。不過,張先松并不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漢繡。他與漢繡的相遇,似乎有點機緣巧合。
張先松小時候所住的街道,被稱為漢繡一條街,因為整條街都是漢繡的作坊,耳濡目染下,張先松從小對漢繡很感興趣。
雖然是男孩子,從小制作一些手工制品卻很有天賦,不過因為家里長輩并不是漢繡相關行業(yè)的,張先松小時候并沒有學習漢繡。
在張先松9歲的時候,他人生發(fā)生一次非常大的變故,可以說,這次變故,改變了他人生道理的走向。
當年,還是孩童的張先松,和朋友們在河邊玩鬧,突然發(fā)出一聲爆炸聲,以前戰(zhàn)爭遺留下來的炸彈爆炸了,張先松被炸掉了三根手指頭,成為一個殘疾人。
因為僅留大拇指和中指可以活動,為了鍛煉手指的靈活度,張先松開始用針線活來練習雙手。慢慢下來,即使是殘缺的雙手,做起針線活也非常靈活。
1961年,張先松加入刺繡廠工作,并且獲得了漢繡大師李玉山的青睞,成為他門下的一個漢繡小徒弟,開始全面學習漢繡。
六十年的堅守,苦于技藝無人繼承
漢繡是一門非常精細的活,而且刺繡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整個過程非??菰锓爆?。所以,如果沒有強大的毅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在張先松60多年的從藝生涯中,曾經(jīng)的8位師兄弟最終都選擇放棄,只有張先松堅持下來。
對于雙手殘疾的張先松來說,漢繡其實是一個很難的技術。不過因為張先松一直不停努力練習,加上有一定的天分,張先松成為李玉山的繼承者。
他不僅將師父所教的漢繡技藝傳承下來,還用心鉆研,將技術進一步提升,創(chuàng)作出無數(shù)優(yōu)秀的作品。張先松憑借“漢繡九龍屏”等作品聲名鵲起,讓漢繡作品再次回到大眾的眼前。很多人是通過張先松才認識漢繡,知道漢繡的美。
現(xiàn)在,年紀越來越大的張先松一直想招收有天分,有恒心的學生,將自己這身技藝傳承下去。
不過因為漢繡需要很高的手藝要求,過程極其繁雜瑣碎,那就意味著需要長時間的努力,這就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現(xiàn)代人,更多會追求更快捷的方法,也想早日獲得成功,漢繡顯然不是這樣的活。
而且漢繡要成為大師級人物并不容易,普通人可能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也只能完成基本的作品,這就意味著行業(yè)收益并不高,也很難獲得高收益。
所以,也很難吸引人去學習。即便有熱愛漢繡,不因為開始收益低而放棄的人,經(jīng)過長時間重復的苦練,也容易使人熱情慢慢減弱。當熱與興趣被時間沖淡消磨,堅持下來的人們可謂是寥寥無幾。
張先松從很早就有招收學生的計劃,可是很多學生都是學了一段時間就選擇放棄。至今張先松依舊沒能找到合適的繼承人。
每月拿3000元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弟
多年下來,張先松發(fā)現(xiàn),人們不愿意學習漢繡有兩大原因,一個是因為對漢繡不了解,也就沒興趣,一個是因為收益少,過程辛苦,獲得的卻少。
所以,為了可以招收到徒弟,讓漢繡這門傳統(tǒng)工藝可以傳承下去,張先松將自己的作品無償捐獻給博物館。希望通過作品的展示,讓大家認識漢繡的美,引起學習的興趣。
在2014年,張先松更是自己出錢設立荊楚漢繡傳承園,自己出錢讓大家來學習漢繡。大家可以不需要出錢就可以學習漢繡,張先松還會免費為學生們置辦學習漢繡需要的工具。
張先松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也基本都投進去傳承園建設里面。慶幸的是,園區(qū)里面,開始有很多小朋友來學習,也有一些成年人在工作之余,兼職學習。漢繡興趣班目前也有一定的規(guī)模了。
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大意義
漢繡是一門從古代流傳至今的超高技藝,它包含著我國歷史文化的沉淀,也代表著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
但現(xiàn)在,精細巧妙的漢繡工藝卻面臨著傳承中斷現(xiàn)象。
在如今時代,速度成為很多人的追求,慢工出細活的傳統(tǒng)手藝逐漸被工廠機器流水作業(yè)代替。
時代發(fā)展,工業(yè)生產(chǎn)可以提供效率,可是同時,我們也不能拋棄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與生俱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