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圖片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養(yǎng)生諺語,也有很多實踐支撐,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兼養(yǎng)生家孫思邈,就是因為堅持“飯后百步走”,活到了101歲。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如此描述自己的“百步走”經(jīng)驗:“平日點心飯后,出門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緊接著又說:“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
一般情況下,如果“飯后百步走”走法得當、運動適量,的確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長期堅持,能促進胃腸蠕動,減少脂肪堆積,有助于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契合古人“食止行數(shù)百步,大益人”的養(yǎng)生道理。尤其是那些平時活動較少、形體較胖、長時間伏案工作、胃酸過多的人,飯后經(jīng)常走走,效果更佳。不過,飯后怎么走、走多久,也有講究,若方法不對,則弊大于利。
一是不宜馬上走?!帮埡蟀俨阶摺钡摹帮埡蟆保瑧斒窃谶M食完20-30分鐘以后,并非指一吃完飯就匆忙起身。因為,剛吃進去的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時間,才能與幫助消化吸收的胃液相混合。如果放下筷子就走,人體內(nèi)的血液就會更多地分布于軀干、四肢等活動部位,使胃腸道血液供應量相應減少,消化酶的分泌也隨之減少,給胃增加許多緊張因素,導致胃內(nèi)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
二是不宜急速走?!笆筹柌坏眉毙小?,這是古人推崇的養(yǎng)生之道?!帮埡蟀俨阶摺辈⒎侵敢欢ㄒ呱弦话俨?,可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和身體狀況因地制宜。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百步走”應是“擺步走”,不是急行軍、鍛煉式的散步。只要擺動手臂,悠閑地慢慢溜達20—30分鐘,就能促進胃腸蠕動、消化液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在“擺步走”的時間上,體弱、年邁的人可少走一些;平時缺乏運動、體重超標、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可多走一些;晚餐后可走久一點。
三是不宜隨便走?!帮埡蟀俨阶摺彪m然好處多,卻并非適合所有人群。體質(zhì)較差、體弱多病,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病癥的人,則不宜“百步走”,甚至連一般的走動也應減少。因為飯后胃內(nèi)食物充盈,此時進行直立性活動,會增加胃的振動,加重胃的負擔,引起或加重胃下垂。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的人,更不宜“飯后百步走”?!鞍俨阶摺睍黾有呐K負荷,使心、腦供血不足,易出現(xiàn)頭昏、眼花、乏力、肢麻等癥狀,嚴重的還可能突然昏厥跌倒,威脅生命。
由是觀之,“飯后百步走”和體育鍛煉不同,它可以給人帶來輕松愉快的心情和適當?shù)奈改c保健,是健康生活的良好習慣。只要謹遵“三不宜”,飯后不“馬上走”、“急速走”、“隨便走”,同時在“百步走”的同時輔以雙手前后甩動拍打軀干以及手臂,擬或是用手臂拍打肩、胸、腹、腰、背等各部位,就能起到按摩穴位、舒筋活絡、緩解緊張、消除疲勞、防病養(yǎng)生、健康長壽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