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爸媽揍過嗎?為人父母的你打過孩子嗎?今晚的夜讀和你聊聊“挨打”的話題。
被打的孩子,身心都受傷
有位網(wǎng)友分享過自己的經(jīng)歷。有一年期末考后,和一位叔叔吃飯。飯桌上兩家人聊起孩子的成績,爸爸聽到叔叔兒子的成績比他好,回到家就踹了他好幾腳,說他不爭氣,嫌他丟人。這些打罵行為,頻頻出現(xiàn)在他的成長歷程中。
高考后,他才告別自己的挨打生涯。原以為人生終于可以步入正軌,可當他工作后才清楚地意識到,十多年的挨打經(jīng)歷,讓他的內(nèi)心十分脆弱,習慣了自己渾身都是錯,常常會有種挫敗感。
有父母覺得,打孩子是一種教育方法。可很多時候,這只是父母的情緒宣泄。而被打的經(jīng)歷將成為孩子人生中最恐怖的過往,未來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療愈這種創(chuàng)傷。
父母的暴力,也會影響孩子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了一群3-6歲的孩子,把他們分成兩組。第一組孩子看到一個人在毆打房間里的玩偶的視頻,第二組孩子沒有觀看影片。
隨后,這些孩子被帶到另一個房間自由玩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那些沒有觀看影片的孩子,很少有攻擊行為。那些看了別人暴力舉動的孩子,很多都出現(xiàn)了攻擊行為。
其實父母打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生活在暴力之下的孩子,漸漸地也會把暴力當成解決問題的方式。當孩子學會舉起拳頭的時候,就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孩子的優(yōu)秀,不是打出來的
真正持久有效的教育,源于父母的愛和智慧。鐘南山院士曾說過一段小時候的經(jīng)歷。上學時,他每個月都要給學校交一筆伙食費。有一次,父母把這筆錢給了他,但他卻拿著這筆錢去買零食。
臨近學期末,父親知道了這件事,他頓時覺得自己要大難臨頭,爸爸肯定會痛打他一頓??墒?,父親只是問他:“南山,你好好想想,這個事你做得對不對?”鐘南山說,父親這番話,比打他一頓的刺激還要大。雖然父親沒有罵他,更沒有打他,卻讓他認真反省,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
可見,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須,父母的循循善誘才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需要的養(yǎng)分。有句話說“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在于他有怎樣的‘觀念’,接受過怎樣的教育?!睕Q定孩子將來變成什么人的要素,都滲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