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提到:功名萬里忙如燕,斯文一脈微如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社會中也有一些人為了功名徹夜忙碌,如同燕子一般一日奔波千里。其實有很多人的性格本身就很勤勞,所以顯得相對而言比較忙碌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因為責任感驅(qū)使,所以也會在某一個時間內(nèi)變得更加忙碌一些。
但是身份相對比更富有優(yōu)勢的一些人,可能會在自己忙碌的同時找到一些得力的干將來分擔自己的憂愁,比如說丞相就是幫助皇帝分擔憂愁、公務的官。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但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之后,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達到了個人忙碌的最高點,處理政事時就忘廢寢忘食。雖然這樣的忙碌形象可以被歷史稱為加班楷模,但是為什么朱元璋這樣的舉止卻并沒有得到后世的肯定呢?
《明史》記載:公元1384年,僅僅這一年的時間里面,朱元璋就創(chuàng)下了個人最忙碌的記錄。曾經(jīng)朱元璋利用8天的時間,獨自處理了1100多件的奏折。如果只拿1100多件奏折來計算的話,8天的時間里面,平均每一天所需要批改的奏折就多達137.5件。如果平均每一個小時可以正常批改奏折10份的話,一天需要的時間是13~14個小時。
這樣的數(shù)據(jù)如果放在現(xiàn)代的話,也算是加班楷模中的佼佼者了。但是要知道,奏折除了要批改之外,還需要提出一些意見。意思就是說,皇帝的加班和普通人的加班本身就不一樣,皇帝需要對國家負責,對于朝綱負責。所以僅僅只是批改奏折的數(shù)量比較高是沒有用的,必須要保證自己批改奏折的質(zhì)量在線。
所以加上思考、面見大臣、開會、審視等各方面的時間加在一起,一天需要騰出13~14個小時,那僅僅只是一個基礎時間?!短煳姆忠皶奉C布之前,也就是公元1384年,明朝傳出一則故事。稱朱元璋當時為了提醒自己白天應該趕緊將哪些政事處理掉,所以就將多種事件用小紙條的方式貼在了自己的身上,以便自己不會再處理工作的時候忘記一些重要的事情。
所以從朱元璋的這一件事情當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活當中已經(jīng)有了做備忘錄和寫小紙條的特點了。但是對于朱元璋這種廢寢忘食的工作態(tài)度,很多后人可能不會愿意去高度評價朱元璋的這種做法。因為在朱元璋之前,也就是在明朝之前,丞相這個職位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朱元璋開創(chuàng)了中央集權制度之后,將丞相這個職位給廢除了。
所以會相對而言顯得比較忙碌一些。要知道,明朝之前的皇帝在有丞相的輔助之下處理公務的時候,不僅有了一個被分擔的力量,甚至還多了一個出建議的智者。所以有人說,朱元璋就是因為胃口太大,想要把權力緊緊的拿捏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砍掉了丞相,才讓自己被迫顯得很辛苦。
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期間是中國歷史上漢朝向晉朝過渡的一段歷史時期,被稱之為是三國時期。在三國時,歷史當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丞相的文化。其實丞相是一個輔佐皇帝治理百官,處理部分國家政務的一個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可以算得上是朝廷當中百官之首,但是會被皇帝直接管轄。
其實在歷史上,明朝開國之后的確是擁有丞相的,這是一個可以幫助皇帝處理很多事情的職務,朱元璋當然也是清楚的。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胡惟庸成為了明朝的第1位丞相。公元1370年,胡惟庸當上了明朝的中書省參知政事,1373年,胡惟庸又被眾人推薦為右丞相,公元1377年胡惟庸的官職再度拔高,成為左丞相。
這時候的胡惟庸已經(jīng)算是朝廷中百官之首的一個重要職位。但這時胡惟庸傳出了一些負面新聞,有人說胡惟庸位置越坐越高之后開始驕縱跋扈,即便是面對朱家人也敢肆意挑釁,所以這時候朱元璋不再容忍胡惟庸的專權自負,于是便在胡惟庸毒死劉伯溫之后,想要將胡惟庸拉下馬。然而這時候胡惟庸還企圖毒死徐達,從內(nèi)部分解朱元璋的中央集權勢力,從而建立屬于胡惟庸自己的專項政權。
所以朱元璋為了拔除這一危及到自己權力中心的奸臣,公元1380年明朝爆發(fā)了胡惟庸案。這也是明朝開國之后四大血案之一,可見其血腥程度之高。然而胡惟庸雖然在明朝建立之后,官職可高達丞相位于百官之首,但是最后卻落了一個被朱元璋處死的下場。
歷史上著名的丞相有很多,而丞相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擁有1600年的歷史,所誕生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說秦朝的李斯和趙高都曾經(jīng)擔任過丞相。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是蜀漢的丞相;司馬昭,司馬炎是曹魏的丞相;謝安是晉朝的丞相;隋朝的丞相有宇文化及;唐朝的丞相更多,比如說長孫無忌、房玄齡、狄仁杰等人都是比較有名的丞相,能夠輔佐當朝統(tǒng)治者處理一些政事,穩(wěn)定朝綱。
不論是丞相也好,還是其他官職也罷。一個人能夠在自己才能和獲取統(tǒng)治者信任的同時,不涉及他人權利都會穩(wěn)居高位不受威脅。如果威脅到了他人的利益,那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丞相即便位置再高,也會被皇帝這一職位所壓倒。胡惟庸的故事,其實也闡述出了現(xiàn)代職場中的一些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