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是明朝在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隱居深宮數(shù)十年,不理朝政、不見朝臣,致使萬歷末年,國家官吏缺了一半?!睹魇贰飞褡诘慕Y(jié)尾言:“明之亡,實亡于神宗”。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還要從萬歷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是否真正“傷”到明朝的“根本”來分析。
萬歷之所以常被后人“評點”,主要在于兩件事:
第一件是其“怠政”;
第二件是其“立儲”。
這兩件事情都沖犯了當時對“帝王”的評判標準:不上班的皇帝,當然不是好皇帝;違背“祖制”,不立長子為太子更是“逆天”,也就是所謂的“國本之爭”。
那么,這兩件事對朝政的影響有多大?
先來看看“怠政”。
那時候,明朝的朝政風氣頗為開放,大家可以“暢所欲言”。這種制度始建于朱元璋時期,萬歷雖不會違背“祖訓”,但也受不了百官的“喋喋不休”,干脆以一種逃避的姿態(tài)選擇“靜攝”。看似不再過問國事,但是,國家大事的定奪權(quán)依舊被萬歷緊緊的抓在手中。
首先,來看看有利的一面。
有人說,由于萬歷長期不理朝政,最終,導致“官位空缺”。其實,空缺的大都是“言官”,從而減少了一上朝就開始的“口水戰(zhàn)”。當然,萬歷也不理會大臣們“批評”他個人言行的奏疏??梢哉f,在某種層面上,這種做法反倒做到了“有的放矢”。
再者,其中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萬歷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萬歷開始沉醉于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到了萬歷執(zhí)政的中后期,幾乎很少上朝了。要知道,在中國的傳統(tǒng)認知中,皇帝的一言一行就是“表率”。而萬歷的此番作為,卻是顛覆了傳統(tǒng)的“好皇帝”形象。
對群臣而言,似乎少了一種“羈絆”,可是,東林黨的出現(xiàn),卻和萬歷脫不了關(guān)系。萬歷雖不愿意聽,但大臣們卻更愿意說,于是,“針砭時弊”成了他們的話題。以至于,在朝政上,出現(xiàn)了因“政見”不同而相互攻擊的局面。因此,以“政見”引發(fā)的權(quán)力之爭,無疑會阻礙國家的發(fā)展。
對百姓而言,既有的標準“坍塌”,帶來的則是“評判標準”的混亂。試想一下,一國皇帝都對國家如此的不管不顧,底層民眾更是沉溺于“享樂”之中了。
當然,也有人指出,萬歷是因為“身體有恙”,才選擇“懶政”的。但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只會將其當做“借口”。其實,萬歷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不過,皇帝的“顏面”絕對不會容他人“輕看”,以至于,萬歷一定不會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缺陷”。
看朝鮮使臣的一些記錄,明朝在萬歷期間已經(jīng)“沒落”了,且對萬歷的描述也很負面??梢姡安簧铣辈粏螁斡绊懗?,更多的則是外界對明朝的判定。沒有“朝氣蓬勃”的領(lǐng)導者,怎會治理出一個“日新月異”的國家?所以,領(lǐng)導的“以身作則”更多則是在心理上暗示大家:只要努力一切皆美好。
再來看看“立儲”一事。
萬歷的皇后多年不育,皇長子朱常洛(后來的光宗)是妃子王氏所生。1586年(萬歷十四年),朱常洛五歲時,萬歷的寵妃鄭氏生下皇三子朱常洵。按照封建禮制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應(yīng)當立朱常洛為太子。
但是,萬歷寵愛鄭氏,不僅封她為貴妃(常洛的生母王氏未封貴妃),還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于是,很長一段時間,大臣們的工作就是爭論立誰為太子。后來,發(fā)生了“梃擊案”,才使得立太子一事塵埃落定。而學者的認為,是由于萬歷未能如愿立鄭貴妃之子為繼承人,才選擇了“罷朝”。
當然,“梃擊案”后來也成為了“懸案”。而萬歷在其中的“作為”,卻可以說是“不偏不倚”。其實,立自己心愛女子的孩子為太子,是人之常情的事,但“祖制”不可違。除此,這場為“皇位”的爭斗,對國家發(fā)展的危害卻是很大。當時,朝廷的力量被大量卷入“后宮”,使君臣無暇顧及自己的本職工作,并心生嫌隙。試想,沒有一個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環(huán)境,怎么會有安定、團結(jié)的大環(huán)境呢?
后來,明光宗朱常洛的所作所為,更是讓人“指責”萬歷當初的選擇。
一個看似“公務(wù)”,一個看似“家事”,但都凸顯了一個現(xiàn)象:萬歷的“自我意識”很強,其實,按照一些學者的說法是“擺脫戒尺”。
在親政前,萬歷“受制”于張居正,表現(xiàn)得非常好。這也是后人喜歡對比他前后執(zhí)政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但是,萬歷不愿意壓制自己的個性,在自己可以做決定的時候,卻任由事情發(fā)展。說到底,萬歷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皇帝。以至于,張居正對萬歷的教育“付之東流”。
萬歷始終都沒有明白,一個好帝王的個人“需求”永遠居于“國家”利益之下。而在皇權(quán)的意識中,“朕”就是“天下”。所以,明朝步入衰弱,長期的“個人權(quán)力”凌駕于“國家”之上,勢必讓國事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