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又稱韓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他雖是荀子的弟子,但和其思想截然不同,并為繼承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愛好“刑名法術”之學,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對歷史有所了解的讀者想必一定聽說過韓非這個人物,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韓非不僅是法家學派中的超級“大V”,而且還是韓國(戰(zhàn)國七雄之一)王室成員。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但要論真正經(jīng)世致用的學說,并非后來大放異彩的儒家,而是被儒家學派所鄙夷的法家。齊國、魏國、韓國都是采納了法家那一套變法后走向富強,而法家變法最徹底的秦國就更不用多說了。
韓非出生在戰(zhàn)國后期,當時秦國已經(jīng)是一家獨大,并已初步具備了吞并六國的實力。韓非深知此時只有對韓國進行一番徹底變革,讓國力迅速得到提高,才有可能阻擋強秦的入侵。于是他毅然決定埋頭苦研法家理論,希望以一己之力改變韓國窮困的窘境。
韓非將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三者集于一身,并結合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發(fā)展出了更進一步的法家理論。在此期間,韓非還寫下了《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等五十六篇著作,累計有十余萬字。
可是,當韓非興致沖沖地找韓王提議通過變法圖強的時候,韓王卻不肯采納,理由是擔心過于激進的變法會將奄奄一息的韓國徹底整垮掉。于是,韓王這種得過且過的想法讓韓國失去了最后一絲機會。
公元前233年,在秦國強大的壓力下,韓國被迫屈服。韓王派韓非作為使臣前去秦國,向秦王嬴政納地稱臣。
韓非到秦國后,秦王對韓國的稱臣請求反應平平,但卻對韓非這個超級“大V”非常感興趣。當時韓非已經(jīng)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了,但一輩子研究法家理論的他卻從來沒得到過施展抱負的平臺。在獲得秦王賞識后,韓非很高興,于是他向秦王上書稱有破解六國合縱抗秦之策,并承諾如果策略無效,“大王斬臣以徇國,以戒為王謀不忠者也”。
秦王對韓非的才華大加贊賞,但還在猶豫要不要重用韓非。秦國大臣李斯在揣摩出秦王的想法后,擔心韓非會搶走自己的風頭,于是他不顧同門(韓非、李斯都曾跟荀子學習帝王之術)情誼,向秦王打小報告說:“韓非雖是大才,但他是韓國宗室,肯定會優(yōu)先考慮韓國利益。這樣的人我們不該用,但也不該放走,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殺了?!鼻赝跤X得李斯所言不無道理,于是下令將韓非打入大牢。李斯生怕秦王反悔,趕在第一時間派人送毒藥給韓非,逼迫他自盡。后來秦王果然反悔,下令赦免韓非,可此時韓非已經(jīng)死了。
韓非之死自然與李斯這個小人迫害脫不開干系,后世許多人都因這件事而痛斥李斯寡廉鮮恥。不過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卻提出了另一種觀點。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君子親其親以及人之親,愛其國以及人之國,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為秦畫謀,而首欲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烏足愍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先愛自己的親人才會后愛別人的親人,先愛自己的國家才會后愛別人的國家,如此才能成就美名、功業(yè),并享有人間百福。可是韓非為秦王出謀劃算,不惜讓秦國攻滅自己的國家,此舉本來就是罪不容誅的事情,他的死有什么值得憐憫的。
作為一名封建衛(wèi)道士,司馬光生平最無法容忍的事情就是無君無父,棄國棄家。韓非的行為顯然已打破了司馬光心目中的道義底線。因此在司馬光眼中,韓非跟李斯都不是什么好人,死了也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