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中學時期一定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其詳細介紹了這件古代文物的巧奪天工,也是大部分第一個接觸到的國寶級文物。
而“馬踏飛燕”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正兒八經(jīng)其實應該叫“東漢銅奔馬”。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新鮮鎮(zhèn)人民公社第13生產(chǎn)隊的村民正在地里挖防空洞。突然,一位村民榔頭砸到了一件硬物。定睛一看,竟是一塊滿是花紋的石頭。等眾人將土層清理干凈后,一個偌大的墓室出現(xiàn)在了眼前。
很快,考古學家便來到了現(xiàn)場。他們先后清理出了200多件文物,其中便包含了前文中提到的“馬踏飛燕”。
后來考古學家根據(jù)墓室里相關文獻記載,以及碳十四斷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距今已快有2000年歷史。而出土的眾多文物里,最著名的自然還是那件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的“東漢銅奔馬”。其也被視作當年的年度文物,郵局還專門為其發(fā)行了郵票。
而當時全國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一見到“馬踏飛燕”,更是不吝贊美稱其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無疑是一件國寶。
“馬踏飛燕”的精美不止收獲了國內(nèi)歷史學者的一致好評,1973年,其被先后送往英國和法國展出,同樣得到了外國歷史學家的一致好評。在1983年,“馬踏飛燕”甚至還成了我國旅游局的標志,可見這件青銅器藝術水準之高。
如今,“馬踏飛燕”靜靜地躺在甘肅省博物館里,成了鎮(zhèn)館之寶。同時,其還在2002年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雖然“馬踏飛燕”在我國可謂人盡皆知,不僅上過語文課本,郵政還先后發(fā)行了5套郵票。但國人卻從未見過它的正面,在所有流露出來的照片和郵票,甚至是課本插圖里,“馬踏飛燕”從來都是以側(cè)面形象示人,這又是為什么呢?難道是正面有破損嗎?
其實不然,去過甘肅省博物館一睹過真容的讀者或許知道原因。下面筆者就放其一張正面照,相信大家可以看出端倪。不難看出,側(cè)面的“馬踏飛燕”看起來相當飄逸靈動,但一切到正面,表情著實讓人忍俊不禁?;蛟S,是當時的雕刻者太追求側(cè)面的完美,忽視了正面的打磨。
當然,也不是說正面就不夠精致了,只是對于“馬踏飛燕”這樣一件嚴肅的文物,自然還是將其最完美的一面呈現(xiàn)給世人合適。試想一下,倘若語文老師在課上教學,學生看到如此搞笑的“馬踏飛燕”正面,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或許要大打折扣,這也是官方為何很少露出“馬踏飛燕”正面照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馬踏飛燕”里飛馳的駿馬,按照古代相馬經(jīng)描述的良馬特性來衡量,幾乎沒有一點不符合要求??磥?,其不但是一件藝術品,還是古人用來相馬的一件標尺。
如此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自然要被嚴肅對待。當然,不管正面多么滑稽可笑,依然無法掩蓋其身上古人智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