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聊一聊《北京八景圖》,今天我談的這個題目也是在《石渠寶笈》續(xù)編當中的一幅作品,是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最早的《北京八景圖》,按照《石渠寶笈》的著錄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著錄的畫是我們現(xiàn)在看最早的,在給大家做報告之前給大家先說明一下我的這個思路的背景。我一直在做關于中國八景九區(qū)山水的研究,特別是關于《瀟湘八景》的研究已經出了一本書叫做《云影天光》是在臺灣的臺北書局出版的。
我要探討八景的現(xiàn)象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山水觀念跟風景觀念是不是一回事?我們現(xiàn)在都說山水畫,我們并沒有說風景畫,但當我們說西洋畫的時候我們才能會說那是風景畫,山水和風景之間是什么關系?今天沒有辦法完全的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很多的實例,我們先從北京八景作為一個例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人是怎么樣透過八景來了解一個地方,而且我的關心還有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八景九區(qū)的一些文化意象其實不只是中國的,他在其他的東亞國家所謂漢字文化圈當中比如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以及越南都在古代有他們各自的八景文化,這也是我現(xiàn)在正在處理的一個課題。
今天要談的是《石渠寶笈》續(xù)編里邊著錄的這一幅作品,我在前頭加了一個“傳”字,因為我后來發(fā)現(xiàn)其中是有一些問題的,不過我們看我們的前輩,包括劉九庵先生或者是徐邦達先生,他們都說這個作品是真跡,而且也有一個明確的畫作的時間,我今天希望提出的一些想法,可能會跟徐邦達先生跟劉九庵先生當時的一些考證不太一樣,因為我根據(jù)的是另外一個域外版本的一些內容,也許可以做一個參照,這個就是朝鮮復刻本的《北京八景詩集》,另外就是書寫和描繪北京八景跟我們了解《北京八景圖》是不是同一個事情?也就是說北京八景的成立是不是和我們過去所認為的跟明成祖可能要準備遷都北京,以及營造一個新帝都的氣象是不是有關系?我在論文的第三部分做了一些說明。
另外就是為什么這幅作品被定名為畫家是王紱,王紱跟清宮舊藏本的《北京八景圖》是什么關系?我在文章當中就做了一些梳理。
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王紱他所畫的《北京八景圖》現(xiàn)在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在畫幅上面的順序跟我們在史料里面看到的順序有一點不一樣,畫幅上面的順序就是金臺夕照、太液晴波、瓊島春陰、玉泉垂紅、居庸疊翠、薊門煙樹、盧溝曉月和西山霽雪,大家可能都知道到了乾隆的時候這八景當中有一些名稱又重新做了一些改訂,這個改訂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說燕京八景或者是燕山八景的一個定名,但是在明代的《北京八景圖》寫的是明代的一個定名。
這篇作品當中前面有1414年胡廣的序文,在這個序文里邊就提到了《北京八景圖》,還有13位的文臣他們一共作了詩,但是現(xiàn)在呢圖是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但是這個詩并不齊全,而且特別是如果這個畫家是王紱的話為什么在這幅畫上面并沒有王紱的題詩。因此我們希望從其他的參考的資料里面來幫助我們理解《北京八景圖》。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朝鮮的復刻本主要有三個地方都有收藏,一個是韓國的國立中央圖書館,還有首爾大學的,尊荊閣。他們的收藏的書的名字不大一樣,有的叫做《北京八景詩集》,有的叫做《北京八景圖詩》,但是我看了一下它們的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可能是后來人在閱讀的時候所做的一些注腳和眉批,就是朝鮮人做的注腳和眉批是不一樣,但是原書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這也就是我們說國內罕見或者是海內外罕見最為齊全的關于《北京八景圖》在《石渠寶笈》之前的一個著錄的資料。
另外我們根據(jù)他的書北京八景詩后,我們知道這本書是張光啟在1431年的時候刊行了,朝鮮復刻本書的封面有慶州府的府尹叫做任成善的他的跋文,這個跋文是作在1449年,也就是說在1431年中國有了《北京八景詩集》或者是《北京八景圖詩》的這個詩之后不久就傳到了朝鮮,而且朝鮮也有了一個朝鮮自己的復刻本的時代相差不太晚,而整個作品的時間都比我們看到的比一統(tǒng)制還要早,我先把結論給大家先說明一下,這13位的他們是護送明成祖到北京去,為制造以及附和他所提議的歌詠北京八景而寫了《北京八景詩》。
我們過去認為這些詩是《北京八景圖》的題畫詩,我們從楊榮的后續(xù)以及胡廣的序文里邊知道其實并不是先有了圖才寫題畫詩,相反的是先有了詩之后為了這個詩才作的《北京八景圖》,我們現(xiàn)在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本他依照的是王紱的詩的內容,以及楊榮他所解說的北京八景的各個景的特色,但是跟楊榮講的有些地方是不完全相同的,這也是我們可以再繼續(xù)探討的疑點,在收藏的部分是根據(jù)《石渠寶笈》的著錄在明代的韓氏父子,清代的張氏父子收藏然后到《石渠寶笈》里面著錄是王紱所畫的,這就是《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里邊說這幅畫是收藏在乾清宮,而且說畫家是王紱,這也是我們從《石渠寶笈》里面看到才知道這幅作品的畫家被定名是王紱,至于為什么被定名是王紱,《石渠寶笈》里邊并沒有非常詳細的說明,那么在最后的部分就有鑒藏的一些印璽,這個印璽現(xiàn)在在畫上面應該還可以看得到。
瀟湘八景(資料圖)
《北京八景圖》的這八個景剛剛給大家都念過了,這個順序其實在不同的著錄是有點兒不一樣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金臺夕照被放在《北京八景圖》之首,可能跟金臺作為一個能夠招納賢臣,國家太平的這樣的一個意象是有關系的。我也根據(jù)現(xiàn)在的地圖把北京八景的幾個位置也找了出來,那么在最遠的地方是居庸疊翠,越靠近皇宮的部分就是太液晴波,或者是西邊的西山晴雪,然后在市區(qū)的是金臺夕照以及薊門煙樹,在西邊的是盧溝曉月。
那么在1414年,寫《北京八景詩》的這13位文人,他們的生平都基本上都可以找得到,除了最后一位許翰他的生卒年不詳,因此就個人的材料上面來說我們是很容易好像可以還原《北京八景詩》的創(chuàng)作,而且在他們個人的一些詩集里面你都可以看到個別的《北京八景詩》,不過在畫幅上面卻不能完全看得到,這13位館臣他們有一些基本的共通點,就是他們大部分是江西人,而且很會讀書,好幾位是狀元,而且他們非常會寫書法,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大部分都參與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
因此關于北京八景的一些考證,因為他們曾經參與過《永樂大典》,在史料上面,在過去的一些關于北京八景的著書方面有了基本上知識上的一些思想準備,那么我的問題是《石渠寶笈》續(xù)編這13位文人的詩只收了7個,不知道為什么,然后而且王紱的詩并不在里面,不同的著錄里邊說的數(shù)量北京八景是不一樣,有的是112,有的是120,有的是124首。還有到底北京八景詩是為了什么而創(chuàng)作的?他的圖跟詩的關系是什么?另外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本,是不是就是明代的原作?也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副本,這也是還是可以繼續(xù)再探討的。
我們來看一下朝鮮本的《北京八景圖詩》,這個是首爾大學回章閣的書的樣子,剛剛那個是封面,是后來才做的,我們在書的最前面可以看到首爾大學回章閣的印章,然后這個是前面的閱讀者做了一些注解,然后是北京八景詩序,是胡廣的詩序,后面就是每一個景,其中在每一個景的前邊閱讀的人會把那個景的名字,比如說薊門煙樹把它畫下來,然后畫一個圈,就是表示從這里開始這些講的就是薊門煙樹,而且閱讀的人在這兒上面還寫了一個“制”這個字,它的意思后來我去做了一些考察,發(fā)現(xiàn)他是要跟一統(tǒng)制做一些比較,因為在《北京八景詩集》這本里面有一些詩特別是王英的詩跟現(xiàn)在我們看到明一統(tǒng)制里邊王英的詩是不一樣的。
朝鮮的《北京八景圖詩》有一些價值,它完全保留了這13位永樂館臣的詩文,而且證明了詩的篇數(shù)一共是112首,可以跟《北京八景圖詩》的這個內容做一些參考研究,而且跟明一統(tǒng)制可以相互參看,這一期的《紫禁城》雜志里邊有一篇文章專門從文獻學的角度來談《北京八景詩集》就是朝鮮的本子跟《石渠寶笈》續(xù)編之間的關系可以做一些補充和修正。
我們根據(jù)《北京八景詩集》可以發(fā)現(xiàn)《石渠寶笈》續(xù)編的著錄跟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本的《北京八景圖》有一些疑點,首先是詩文不齊全;第二是鈐印,這個鈐印跟這幾位文人他們其他的作品的鈐印的一些內容可以一做比對就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些地方是不符合的,根據(jù)《北京八景詩集》楊榮的解說文,他說是在圖的前面,但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跟詩是放在一塊的,在格式上面也有點兒不一樣,那么因此這兒當中就有很多可以去做細部的探討的地方,特別是有一些作品他沒有寫詩人是誰,我們去從文集里面去找出來就發(fā)現(xiàn)幾乎列在胡演名下的這些詩其實是鄒棄的作品,這也是覺得讓人疑惑的地方。
因此我的問題就是這是一個實景還是一個想象,根據(jù)《北京八景詩集》他的筆法,就是詩的筆法與情境的渲染多于實景的描繪,只有是在居庸疊翠和盧溝曉月這兩個景就流露了作者個人的經歷,因為我們剛剛說這13位館臣基本上好多位都曾經跟永樂皇帝曾經北守北京過,因此他們可能都去過了居庸關,也去過了盧溝橋。被稱作是畫家的王紱,他的生平我就不給大家細念了,總而言之王紱在畫作當中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風格跟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王紱的作品是有一點不一樣的。
為什么著錄是王紱的作品呢?我想有可能可以簡化為兩點:一點就是這13位《北京八景詩》的作者當中最善于繪畫的就是王紱,而且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藏本的這個內容跟王紱的詩里面描述的是最為接近的,那么我們來看一下這是《北京八景圖》切面,這是胡廣的序文,我要特別感謝《紫禁城》雜志這一期因為刊出了我的一篇文章讓我在比較完整地看到了這個畫的內容,這是金臺夕照,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是畫,后面是楊榮的解說文,以及有七位詩人的詩篇,太液晴波。
特別我舉兩個例子是薊門煙樹以及盧溝曉月,在薊門煙樹的詩當中王紱的詩是說重重煙樹萬人家,這個詩我就不繼續(xù)念了,我特別把顏色標出來的這幾個字比如“煙樹”“龍閣”、“九配九齊或者是翠柳”,這些內容都在畫幅上面可以看得到,我們看一下這是畫的細部,比如說在描繪薊門煙樹的時候他把這個地點就描繪成是有一個城墻,城墻的上面有樓閣,然后有一些這個煙樹的關系,我另外有一篇文章談過關于薊門煙樹的煙樹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在明代人的理解里面煙樹的意思就是那個樹的那個的茂密,而且好像是有一層煙霧在上頭,然后有人家居住在這兒附近,然后有柳樹,可能還有桃花,這個畫當中我還沒有非常仔細地找到,也就是說在薊門煙樹的畫跟王紱的薊門煙樹詩基本內容上是對得起來的。
那么另外就是盧溝曉月,盧溝曉月因為畫月亮,我騰空在研究《瀟湘八景》的時候也提過洞庭秋月圖不一定都會畫出月亮的,但是盧溝曉月的圖都有月亮,然后畫了非常著名的經典就是盧溝橋,但是呢我們發(fā)現(xiàn)在盧溝曉月的畫里面,雖然把詩當中的比如說殘月或者是馬蹄,有畫出來在橋上面有人騎馬,經過了這個橋,不過但是那個比較令人覺得疑惑的是王紱自己也在詩集當中有很多首提到盧溝橋的詩,表示他真的去了盧溝橋,但是他畫的盧溝橋跟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盧溝橋,以及明代的人畫的盧溝橋是不一樣的,比較明顯的就是盧溝橋之所以著名大家都知道,是盧溝橋整個特殊的設計以及橋上的石柱上面的獅子,但是在現(xiàn)在的傳為王紱的作品里面卻不一樣,不但是沒有畫柱頭的石獅,而且11個拱圈還只畫了八個,這個過程當中就讓人覺得很奇怪。
他既然去過了盧溝橋,那么為什么畫的跟實際上面的不一樣,而且從金代就開始非常著名的盧溝橋的柱頭石獅,在王紱的這幅畫里面就沒有畫出來,因此我的簡單的一個結語就是我從朝鮮復刻本里面,基本上還原了這112首詩,而且考察出了具體的繪畫可能畫的時間是在1414年的8月到11月之間,那么這幅畫呢可能是由胡廣一個人收藏,因為他后來又寫了后北京八景的詩,還有再賦北京八景詩序,在胡廣的序文的起首和結尾都強調了倡議的人是周棄,在曾啟的序里面談到大家一起歌詠《北京八景》到詩集出版中間經過了十八年,但是這十八年當中已經滄海桑田,13個人當中已經有一些人不在人世了,因此這首詩集或者這幅畫是不是為了要符合皇帝的意思,要有一個政治的氛圍,還是比較是屬于一個詩文酬答的一種社交方式。這是我想我們可以再去思考的地方。
另外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北京八景詩集》是金元時期興起的北京八景,他把它定了名稱,特別是把薊門煙樹取代了薊門飛雨,金臺夕照就取代了道陵夕照,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在明一統(tǒng)制里面收錄了《北京八景詩集》的作品,把那個文化的想象和實際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也就影響到了后來的一些作品,比如說《長安客話》,《帝京景物略》,《日下舊聞考》這些書,在清宮舊藏本《北京八景》的題跋,鈐印圖文配置都跟北京八景詩集里面的傳世的其他書畫作品都有所出入,但是畫面我們剛剛舉了例子可以看到基本上畫家是按照王紱所寫的詩的內容來畫的。
最后我就歸結一下我這篇文章有一個小的標題叫“玉堂天上”,這也是胡廣的序文里面講到的。玉堂在明代的時候在宋代的時候就是指翰林院,明代的這13位文臣,也就是所謂供職玉堂的人,北京八景,如果說它除了有政治地位之外,我想這也是表達了明代文人的一個想象或者是一個憧憬,一個理想或者是作為供職翰林院的人,能夠為朝廷所用,然后在一個太平盛世就好像生存在一個神仙地上一樣,在這樣的一個理想的境界里面創(chuàng)設出來了《北京八景圖》,以及《北京八景詩》。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兩大“影帝”飚戲成就清代滿蒙聯(lián)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