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期,北方的匈奴被蒙恬吊打,連發(fā)祥地河套地區(qū)也被秦軍搶占。漢朝建立后,匈奴誕生了一位不世出的英雄冒頓單于,帶領(lǐng)匈奴達到實力的巔峰,成為漢軍的勁敵。從漢高祖到漢宣帝,大漢與匈奴的戰(zhàn)爭延續(xù)了一百多年,兩軍對戰(zhàn)中,各有勝負,期間也有不少漢將成為匈奴的俘虜,但匈奴對于他們都是以善待之,很少出現(xiàn)被殺的現(xiàn)象,這又是為何呢?
厚待漢將不能簡單說匈奴人有慈善之心,善待俘虜,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匈奴仰慕先進的漢文化
以游牧為主的匈奴,失去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qū)后,游歷于廣闊的草原。這里不只是有遙無邊際的草原,還有逐漸擴大的荒漠,生活條件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文明還未開化的匈奴,十分仰慕漢文化。
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是,在匈奴沒有中斷與漢朝戰(zhàn)爭的同同時,也會央求與大漢進行和親。這不僅是單于可以迎娶尊貴的漢朝公主為妻,彰顯其特殊的政治地位,還可以從陪嫁品中獲得很多草原上無法生產(chǎn)的器皿或珍貴物品,最重要的是可以吸收、學習到漢人的進步文明。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心理,在俘虜漢朝將領(lǐng)后,都是厚待他們,在得到這些漢將的真心誠服后,可以學習到中原先進的思想文化,充實匈奴的實力。早在漢高祖時,韓王信、燕王盧綰等率部歸附匈奴,他們的到來令匈奴對自己的對手了解的更詳細,與之對戰(zhàn)時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進攻更加有效。
其實漢朝一方也是很擔心被俘漢將被匈奴所用,一次大漢使臣回報,有一位姓李的漢將在邊境訓練匈奴軍隊,此人其實是李緒。但心生忌憚的漢武帝誤以為李陵,不但將為李陵辯護的司馬遷處以腐刑,還族滅了李陵全家。
二、匈奴敬重強者
多變的草原氣候培養(yǎng)出匈奴特有的文化,其中一個就是他們敬重強者,蔑視弱者。在善待漢朝將領(lǐng)的同時,好戰(zhàn)的匈奴人對于可以征服的民族,卻有殘忍的另一面。
老上單于即位后,打敗月氏軍隊,將月氏國王的腦袋割下,用頭骨支撐飲酒用的器具,而那些已經(jīng)沉浮的月氏百姓,也沒有逃過劫難,幸存的月氏人只能向西域遷徙。
再看強盛的漢朝,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zhàn)十余倍匈奴騎兵毫不懼色,并擊殺敵方上萬,對于這樣的強者,匈奴也只有心生敬畏。李陵在寡不敵眾兵敗投降后,受到匈奴奴鞮侯單于的厚待,不但將公主嫁給他,還封李陵為右校王。
匈奴這樣做,不但可以學到漢軍出色的軍事戰(zhàn)術(shù),對漢軍也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會引來更多的漢將甚至是漢人前來投奔匈奴。
三、匈奴與漢對待俘虜上的“默契”
匈奴不殺投降或俘虜?shù)臐h將、漢軍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漢朝也是同樣優(yōu)待匈奴俘虜或是投降者的。
漢景帝時,就曾有五位匈奴將領(lǐng)主動降漢,漢景帝最初擬定封他們五人都為侯。但遭到名將周亞夫的強烈反對,他認為這些投降變節(jié)的匈奴將領(lǐng)都是沒有自己的操守,不應(yīng)該給予他們這樣的優(yōu)待,但漢景帝堅持己見,堅決封予他們侯爵。
漢武帝時期,名將霍去病的兩次河西之戰(zhàn),俘獲渾邪王的相國、兒子、妃妾、將軍、都尉眾多,這些人都被采取歸化手段,進行了妥善安置。
其實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從匈奴和大漢的人口、經(jīng)濟等方面來看,如果兩方都是大肆殺害戰(zhàn)俘,到底哪一方損失的更大呢?那肯定是人口少的匈奴了。
雖然說匈奴通過優(yōu)待的俘虜、招降措施,得到的利益很大,但難保有一些目光短淺的領(lǐng)導(dǎo)者,匈奴的郅支單于性格就比較殘暴,曾殺害漢使谷吉。此舉也讓他的下場很慘,后來陳湯遠征北匈奴,砍下了郅支單于的腦袋。
東漢永元年間,竇憲深入瀚海沙漠,在金薇山大破匈奴,終于從根本上上解決兩漢的匈奴之患,但這久違的勝利并沒有帶來北方的長久安定,匈奴的完敗讓另一個游牧民族鮮卑逐漸強大起來,中華文明又將迎接另一次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