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軍隊,以騎兵為主,戰(zhàn)斗的時候常常進行突襲,快速沖擊敵人陣地,使得敵人陣腳大亂,從而獲勝。騎兵行動迅速,行蹤飄忽。明朝軍隊在這方面沒少吃虧。努爾哈赤的鐵騎令明朝守軍聞風喪膽。但是,在實戰(zhàn)的過程中,明軍發(fā)現(xiàn),后金騎兵也有弱點。那就是無法抵御大炮。明朝大將袁崇煥在守寧遠城的時候,就充分利用了后金騎兵的這一弱點,盡量避免與后金鐵騎近戰(zhàn),而是堅守城門,把大炮架設在城墻上,待后金來攻,則用大炮轟擊。史書記載:“每炮所中,糜爛可數(shù)里” “火星所及,無不糜爛”。金兵對這種大炮十分忌憚,紛紛避讓。努爾哈赤所向披靡的大軍,硬是沒有把孤城寧遠攻下來。當時,袁崇煥使用的大炮,叫“紅夷大炮”。
從“紅夷”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種大炮不是中國出產的。明朝軍隊使用的傳統(tǒng)火器,有鳥槍、火炮等,后期還從葡萄牙人手里購買了佛郎機(一種火炮)。后來,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向朝廷上奏,說澳門有一種新式火炮,威力巨大,建議朝廷從澳門采購。徐光啟說的這種新式大炮,是新式鐵鑄前裝滑膛炮,是當時較為先進的大炮,這種大炮裝彈量大,射程遠,殺傷力大,威力比傳統(tǒng)火炮和佛郎機更大。由于這種大炮主要是通過葡萄牙人傳入,所以明朝人將其稱為“紅夷大炮”。天啟三年(后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朝廷派人前往澳門,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了三十門“紅夷大炮”。朝廷下令,將11門送到關外,用于防守寧遠。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袁崇煥手上的大炮。其余則布防在京師,保衛(wèi)北京安全。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經過寧遠一戰(zhàn),后金軍中都在傳明軍大炮如有神力,威力巨大?;侍珮O圍北京時,明朝守軍“憑堅城、設重炮”,后金軍竟不敢前進。
后金“苦大炮久矣”。皇太極在總結戰(zhàn)斗經驗的時候說,要是兩軍近戰(zhàn),我們無有不勝,但是敵人堅守不出,以大炮守城,則我軍無法攻破。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
要是我們的軍隊也可以用上這種大炮該多好。
皇太極暗自思忖。
機會來了。
后金圍北京的時候,在涿州搶到了一門“紅夷大炮”?;侍珮O下令將其拖回遼東。又下令,用重金招攬一批漢族工匠,認真研究這門大炮,并進行仿制。由于“夷”是明朝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所以,后金把“紅夷大炮”這個名字改稱為“紅衣大炮”,音同字不同。這批能工巧匠連夜仿制,終于在1631年(天聰五年)仿制成功。據(jù)《清太宗實錄》記載,督造大炮的人督造官叫佟養(yǎng)性,監(jiān)造官叫丁啟明,工匠祝世蔭、王天相、竇守位、劉計平,這些人都是漢族人。第一門紅衣大炮上,鑄有“天佑助威大將軍”幾個字。
明朝1623年購得“紅夷大炮”,后金1631年就仿制成功,期間不足10年。明朝和后金對陣,原本在武器上還有優(yōu)勢,只要將帥一心,充分發(fā)揮武器優(yōu)勢,后金鐵騎也并非不可戰(zhàn)勝。但是,紅夷大炮這項關鍵技術被后金掌握之后,明軍的優(yōu)勢便蕩然無存了。在此后的戰(zhàn)斗中,明軍很少能獲勝。
第一架紅衣大炮制造成功之后,皇太極非常高興,下令大規(guī)模鑄造。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極下令,把第一批出廠的40門紅衣大炮運到前線,在大凌河一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大凌河之戰(zhàn),后金大獲全勝。經此一戰(zhàn),后金全軍都意識到,紅衣大炮的重要性。佟養(yǎng)性在給皇太極的奏折中說:“攻打城池必須紅衣大將軍,緊要必用?!?/p>
皇太極更是將紅衣大炮視為戰(zhàn)勝明軍的法寶,稱紅衣大炮為“紅衣將軍”。他下令加緊鑄造,并選派精兵強將,演練大炮操作。又下令設立了炮局、藥局等部門,安排專人制造廠房,保存炮彈。
大凌河之戰(zhàn),明軍慘敗的消息傳到京師,京師震驚,后金竟然掌握了制炮技術,那還了得。有個叫王應朝的大臣上奏說:火器本來是我們的長項,但是,現(xiàn)在女真人竟然掌握了這項技術,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加以防范。但是,腐敗明朝烽煙四起,已經積重難返,再也無法未雨綢繆了。
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國力蒸蒸日上。明朝的有識之士無不憂慮:“當今清人鑄百炮而有余,我鑄十炮而無力,倘若清軍排列大炮百位,一齊轟擊,城非鐵城,人非銅人,豈能抵擋得???”
這話不幸被說中了,1644年,也就是后金成功鑄造首批大炮之后的13年,多爾袞率領大軍,以紅衣大炮大炮開道,在吳三桂的配合下,殺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殺入北京城,大明江山便落到了清朝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