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起趙括這個人物對于他的評價都十分不屑,因為他已經(jīng)成為歷史中只會理論不會實戰(zhàn)的典型,而和他有關的長平之戰(zhàn)也成就了白起的威名。但其實關于這場戰(zhàn)爭還是有很多細節(jié)可以探討,長平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圍殲戰(zhàn)爭,雙方在一年多的對峙當中分出了勝負。秦趙兩國派遣出的士兵數(shù)量也是非常多的,超過了100萬士兵參戰(zhàn),秦國的兵力要比趙國更強,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白起的取勝還是有著兵力方面的基礎。
這本應該是一場非常合理的取勝,但是在《史記》等很多史書的記載當中,確實讓趙括對趙國的失敗擔當了一定的責任,也成為了后人的笑柄。其實從趙括這個人物本身的實力來看,如果他沒有軍事方面的天賦的話,趙國本身就不會讓他去帶領這場規(guī)模宏大的戰(zhàn)爭。通過長平之戰(zhàn)的前后發(fā)展以及在戰(zhàn)場當中所做出來的決定,也能夠分析出來狀況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當中那么無能,更多的是想要以趙括本身個人的無能來減緩對于趙國形象的抨擊。
事實上在這場戰(zhàn)爭當中失去了勝利的趙國,本身也有著一定的問題,造成失敗的原因并不能夠完全歸咎于趙括本人的無能導致,而是趙國在決策層面上有著非常動搖的局面,另外趙國和秦國進行軍力對比的話,在國力上也有著一定的劣勢。雙方的這場戰(zhàn)爭進行了一年多的時間,也對于兩國的后勤保障有著一定的考驗。從綜合實力來看,秦國自然在后勤方面有著更強的實力,這也是造成秦國能夠取勝的另外一方面原因。
但是趙括本身也有著一定的錯誤,他和白起進行對比的話有三方面的缺點,其一就是趙括比較貪財,在史書當中記載趙括并沒有像他的父親趙奢那樣對待財物看得比較淡,趙奢在對手下的將士進行分工領賞的時候有著非常好的回饋也毫不吝惜,因此能夠激發(fā)而出將士們的潛力,讓部隊整體的實力變得更強。白起自然也是明白這樣的道理,但是趙括本身對于錢財?shù)闹匾暥?,也讓他輕視了這方面的行為對于將士們心理的影響。
另外一個缺點就是他沒有想到白起會對自己的糧草運輸動手腳,在長平之戰(zhàn)進入到后期之時,白起就針對趙國的后勤進行了一定的限制通,過斬斷趙國大軍的糧草運輸讓趙國堅持到后期出現(xiàn)了動搖,在缺糧的背景之下自然也讓軍心和實力出現(xiàn)了明顯的削弱。趙括一時心急選擇了親自上場打仗,這也是造成他失敗的第三個原因。因為士兵在作戰(zhàn)的時候,其實對于大將安危有著非常強的重視程度,而趙括被秦軍射殺之后趙軍立馬出現(xiàn)了潰不成軍的局面。其實從這些細節(jié)上也能夠看出,趙括確實在行軍打仗上也有著一定的劣勢,導致40多萬趙軍在長平之戰(zhàn)當中慘被坑殺。
然而如果將其他人放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其實也是很難取勝的。因為本身兩國之間的實力就有這比較大的差距。以少勝多的戰(zhàn)事在歷史上雖然有但是很少,需要滿足很多條件,才能夠讓以少勝多成就傳奇,秦趙兩國的實力本身就差距很大,秦國畢竟在各方面都要比趙國更加強,這也是讓趙國最終并沒有堅持到最后的原因。
趙括的實力在戰(zhàn)爭中還是有所凸顯的,不然也不能夠和在各方面都勝過趙國的親兵,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初的嚴密設防也讓秦軍難以找到突破口,總的來看,兩國的這場戰(zhàn)爭其實是國家和趙括兩方面的過錯。而如今,多數(shù)人在認知當中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于趙括身上,其實這樣的理解是比較片面的,形成了一定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