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8年,元軍沖入張家,把張弘范的5個孫子全部處死,孫女為奴,并抄沒家產(chǎn)。一代名將張弘范,為元朝出生入死,血戰(zhàn)疆場,立下赫赫戰(zhàn)功,子孫卻落得如此下場,著實可悲。
張弘范,元朝名將,文武雙全,與父親張柔、兒子張珪,都是文韜武略,是元朝的柱石。
元朝能奪取中原,主要依靠中原漢軍“世侯”,尤其是張柔家族。蒙古滅金之戰(zhàn)、蒙古攻宋之戰(zhàn),張柔都是前鋒大將,他攻克蔡州,結(jié)束了金國的歷史。
張柔是名將,第九個兒子張弘范也不差,他深得父親的用兵精髓。此外,張弘范從小接受儒學教育,有大儒郝經(jīng)教導(dǎo),文學藝術(shù)水平很高,還能寫詩。
1262年,張弘范迎來人生的“首秀”,他跟隨蒙古軍去討伐李璮的“紅襖軍”。出發(fā)前,張柔告誡:“你要扎營險要之地,敵人必定來進攻,隊友也會增援,你就可以立功了?!?
抵達濟南時,張弘范選擇在城西扎營,阻斷城內(nèi)糧道,這是雙方必爭之地,也是戰(zhàn)斗最激烈的地方。
李璮很聰明,他率兵出擊蒙古騎兵時,故意“忘記”西北軍營,讓張弘范放松戒備,從而便于夜襲,一戰(zhàn)定乾坤。
將門虎子,張弘范謀略過人,他對李璮的計策了如指掌。白天,張弘范派兵挖掘壕溝,構(gòu)筑防線,“紅襖軍”來偵查,他直接無視,不予理睬。
夜晚,張弘范將壕溝拓寬兩倍,準備給李璮一個“驚喜”。李璮從偵察兵那里得知壕溝的深度、寬度,便下令士兵按照“規(guī)格”,打造飛車等工具,準備夜襲。
李璮失算了,“紅襖軍”沖殺而來,放下“飛車”,大多掉進了壕溝。張弘范事先埋伏好士兵,從兩側(cè)沖殺而來;亂箭射擊后,則是長矛猛刺,壕溝里滿是“紅襖軍”的鮮血。
部分“紅襖軍”越過壕溝,殺向大營,又被弓弩手反擊,全部成為靶子,紛紛倒在營壘面前,損失慘重。
平定“李璮之亂”,張弘范顯示出超強的軍事才干,忽必烈決定重點栽培他,讓他充當征討南宋的前鋒大將。
1268年,忽必烈出兵20萬,以阿術(shù)為主帥,張弘范為前鋒,圍困襄陽。張弘范獻計:“重點攻打漢江橋梁,阻斷樊城、襄陽之間聯(lián)系,只要樊城拿下,襄陽不攻自破?!?
阿術(shù)依計行事,奪取橋梁,攻克樊城,宋軍大將牛富敗亡。接著,蒙古騎兵團團包圍襄陽,城內(nèi)糧草斷絕,呂文煥被迫投降。
攻克襄陽后,張弘范帶著呂文煥去大都接受封賞,然后再次南下,與伯顏、阿術(shù)東征江浙,滅亡南宋。
1275年,窩闊臺汗國的海都出兵西域、漠北,元軍連戰(zhàn)連敗。此時,元軍在江南又遇到瘟疫,傷亡很大,忽必烈想撤兵,接受南宋議和。
張弘范極力反對,他快馬飛鞭,火速趕往大都,向忽必烈陳述自己的方案:“南宋已經(jīng)窮途末路,應(yīng)該先平定江南,再揮師北上,與海都決戰(zhàn)。”
忽必烈的主力是“漢軍”,張弘范是領(lǐng)軍人物,他這么一說,忽必烈便決心滅了南宋,奪取江南財稅重地,不接受議和。1276年,謝太后、宋恭帝走投無路,出城投降,南宋名存實亡。
張世杰、文天祥在江西、福建繼續(xù)抵抗,擁戴幼帝。張弘范主動請纓,希望能統(tǒng)帥大軍南下,蕩平南宋余部,實現(xiàn)“華夏一統(tǒng)”,忽必烈非常高興。
1279年,崖山之戰(zhàn),張弘范大破宋軍,火燒軍營。張世杰戰(zhàn)敗,率殘部突圍而出,漂浮海上,自盡而亡。
陸秀夫不甘愿受辱,背著小皇帝投海自盡。10萬軍民也不愿投降,紛紛追隨皇帝而去,縱身跳入大海,南宋徹底滅亡。
軍事上大獲全勝,張弘范意氣風發(fā),便在崖山刻下碑文:“鎮(zhèn)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向世人炫耀。
1280年,張弘范病逝,謚號“忠武”。張弘范死后,兒子張珪繼承“爵位”,在元朝政壇活躍了幾十年,位列宰相,冊封蔡國公。
1327年,張珪病逝,兒子張景武承襲爵位。可惜,張景武太過張揚,自認為是漢軍的“世侯”,不把蒙古人放在眼里,結(jié)果倒了大霉。
1328年,兩都之戰(zhàn)爆發(fā),泰定帝后裔與元武宗后裔相互廝殺。起初,上都的宗王占優(yōu)勢,大都宗王潰??;元軍撤退時,路過保定,劫掠張家的店鋪。
張景武很惱火,他決定教訓這些潰兵,便組織仆人,將他們暴打一頓。元軍將領(lǐng)也先咽不下這口氣,便率兵殺到保定,處死張景武5兄弟,沒收家產(chǎn)。
史載:“也先以兵至保定,執(zhí)景武兄弟五人,盡殺之,籍其家。詔以珪女歸也先捏?!?
張柔、張弘范、張珪祖孫三代,為元朝出生入死,后裔卻落得如此下場,著實可悲了。元順帝繼位后,為了拉攏漢軍“世侯”,給張景武5兄弟昭雪,退還家產(chǎn)。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張柔、張弘范父子打下的良好基礎(chǔ),張氏族人在元明兩代都非常吃香。例如,朱棣麾下大將張玉,他從漠北返回中原,歸順明朝;張玉的兒子張輔收復(fù)安南,冊封英國公,世襲罔替。
參考書目:《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