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觀瀾河孕育了兩岸許多村落墟市,沿河北行至觀瀾大街,有一片古建筑群依河展開,這就是觀瀾古墟。歷史上,由于地處惠州、東莞、寶安交界,水網(wǎng)密集,交通便利,觀瀾古墟一度成為周邊最為繁華的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文物專家驚嘆是“目前深圳地區(qū)十余座古代墟市中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墟市街區(qū)”,堪稱“深圳近代民俗歷史第一街”。
“小香港”四通八達 商賈云集
觀瀾古墟肇始于明末清初,興盛于清末民初。260多年前,由于中原戰(zhàn)亂,客家人遷入觀瀾,形成了墟市的雛形。由于觀瀾河上接寶安的石巖、龍華,下連東莞,慢慢地,周邊客商乘舟前來交易,觀瀾古墟商鋪日漸繁多。到了民國初期,觀瀾古墟已成為外國商品進口和內(nèi)地商品出口的中轉(zhuǎn)站,是寶安、東莞、惠州、東江流域等地區(qū)的商貿(mào)集散地,每逢農(nóng)歷初一、初四、初七都有集市,被譽為“小香港”。
據(jù)記載,鼎盛時期的觀瀾古墟每條街道在當時有不同功能分工。觀瀾大街是文化、教育中心,聚集了新時代書店、真真照相館等商家;賣布街是各類布匹、成衣及配套產(chǎn)品專業(yè)市場,有華盛頓布店、滿生制衣店等;龍崗頂集中了酒家、旅館及娛樂場所,如著名的公益酒家、烏江飯店、登康狗肉店,還有寵物市場和糧食交易區(qū)、魚類市場;東門街的成昌樓炮樓的一樓是著名的當鋪“寶豐押”,二樓為賭館,新東街的河沙壩是牲畜市場;西門街是專賣雜貨的商業(yè)街;沿河街是三鳥交易市場;鯉魚嶺河邊是山歌對唱、文藝演出和雜技表演的演出場地。據(jù)了解,當時觀瀾古墟的集市一般從早晨六七點開始,下午五六點結(jié)束,生意繁忙時通宵不散。每個墟日可成交大米300擔、糖200~300擔、牛300~400頭、豬1000頭、鮮魚15擔。往來于此的客商,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香港地區(qū)及至國外。
四層“紅樓”
走進今天的觀瀾古墟,枕河的古墟由一條南北走向的觀瀾大街,四條東西走向的東門街、新東街、賣布街、龍崗頂以及西門街、沿河街等十幾條街道組成,總面積約為2.6萬平方米。位于東門街的“成昌樓”,又被稱為文昌古炮樓,樓高30米,共8層,是古墟中最高、最醒目的建筑。從東門街轉(zhuǎn)入賣布街,騎樓與木樓相結(jié)合的商鋪成為主流建筑樣式。每家商鋪,樓上都是木制的中式閣樓,樓下為西式磚墻砌成的騎樓,樓上住人,樓下經(jīng)商,外加一條半封閉的走廊,完美地設(shè)計了商住兩用的功能。這是古墟繁盛時期的代表性建筑,融合了嶺南特色與西洋樣式。西班牙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拉斐爾先生曾在看過古墟之后在調(diào)研筆記中寫道:“觀瀾古墟使人想起歐洲中古時期的蜿蜒古鎮(zhèn)?!?/p>
今天的古墟內(nèi),最搶眼的建筑要數(shù)“紅樓”,也就是龍崗頂?shù)墓婢萍?。這是一座外觀豪華、富麗堂皇、保存完好的四層西洋式建筑,紅色外墻,羅馬柱,圓拱形的陽臺,共四層,樓高約20米,由華僑萬啟年先生于19二十三年興建,花費白銀約2萬兩。因為該建筑的外觀為紅色,數(shù)十年來,當?shù)厝肆晳T稱它為“紅樓”。現(xiàn)在,門楣上“公益酒家”四個工整的鏤空楷體大字依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