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奠基人,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對中國的文壇乃至世界的文壇,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近年來“去魯迅化”鬧得沸沸揚揚,有支持的有反對的,各抒己見,吵得不可開交。
有人說,當代以來優(yōu)秀作家評出、好作品也頻繁出現(xiàn),而魯迅的文章深奧難懂,于是他的作品就被迫下架了,就有了“去魯迅化”。
當然有的人不希望“去魯迅化”,而有的則同意“去魯迅化”。讀者諸君及社會人士也莫衷一是,對于可否行通也自然是眾口難調(diào)。
魯迅是上世紀成長起來的文學(xué)大師,他不盡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篇幅,還是我國五四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他曾帶領(lǐng)青年志士行走在時代的黎明拂曉前,吶喊彷徨于社會的巨變前夕。
但是吝嗇的時間老人僅給這位世界文豪留下了55年的簡短光陰,這之中魯迅棄醫(yī)從文到處求學(xué),似乎永不停下手中的紙和墨,以犀利的筆伐同舊時代和腐朽的社會做堅決的斗爭,直到去世。
因為時代久遠無法接觸,從照片上看給人的感覺是;煙不離口,而且癮大,后期患上肺部疾病以至咳血不止應(yīng)該與這些嗜好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據(jù)記載魯迅的父親就曾患肺疾不治而去。這種疾病如果放在今天就可以理解了,因為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癌癥一般具有家族遺傳的特性。少時的魯迅就已經(jīng)開始奔走于當鋪和藥店之間,何故?以變賣祖輩家什為父親治病。
從來奔波,甚少修心,當別人喝咖啡的時候,他還在奮筆疾書。55歲的魯迅在離世前夕咳嗽著完成雜文《我要騙人》,這是一篇以“說謊”的方式贊揚美,從而抨擊不知羞恥的日軍侵華的一篇經(jīng)典之作。
魯迅是我國新文學(xué)的奠基人,被譽為新文化的圣人,與孔夫子齊名。所以在他的倡導(dǎo)下,我國開始使用白話文寫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然是滿口的辛酸苦辣和五味雜陳。那有什么法子,用魯迅自己的話說: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于是在魯迅的艱難開辟下,我國文學(xué)開始走向世界,
從而出現(xiàn)了一大批漸漸被世人熟知的作家,當代著名作家莫言、余華、賈平凹以及閻連科等,他們都是從學(xué)習(xí)或模仿魯迅而成長起來的。牛頓曾說過;成功是因為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同樣這幾位代表當代文學(xué)最高水平的作家,自然也是踩著前人的肩膀探索而來。其實不僅僅是他們,整個文壇一定程度上都曾受到文豪魯迅的影響。
老生常談;《阿Q正傳》、《孔乙己》、《藥》、《狂人日記》以及《鑄劍》等都是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
2012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作家莫言是最欣賞和喜歡魯迅的,他曾坦言;愿意用自己所有作品來換魯迅的一部《阿Q正傳》都換不來。另外莫言被世界熟知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寫作手法并非模仿了拉丁美洲,其實早在我國魯迅,他才是更早使用這一手法的人。魯迅在小說《鑄劍》里就是使用了魔幻寫法,渾然在沸鼎中搏斗的三個人頭以及腳底起伏著滾燙浮土的送葬人群等,作家莫言說過他受魯迅文學(xué)影響最大的就是這部小說。
當被問到他對魯迅的看法時,莫言直說;
從小就是受魯迅的影響,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想超越,但受他的影響實在太深,始終不能也不愿從魯迅的影響中跳出來”!
除莫言外,在海外影響力不下于莫言的作家余華更喜歡魯迅的作品。
在部分人看來,魯迅的一些文章因時代背景而導(dǎo)致閱讀困難,但在世界文壇名氣頗高的作家余華看來,那是美好的深邃的,同樣也是常人無法超越。比如《狂人日記》,看似不知所云,實則描寫手法技藝高超,直比俄國作家契科夫。
青年時期的余華首次翻開魯迅的《狂人日記》時。看到小說開篇描寫的那個狂人,感覺整個世界失常了,因為魯迅這樣寫道:
“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弊骷矣嗳A嚇了一跳,心想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了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一些不怎么出名的作家也想讓自己筆下的人物精神失常。愕然寫下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依然很正常。
余華對魯迅的感情,完全來自于一個后人對前輩的學(xué)習(xí),作家界也一致認為余華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當余華的《活著》出版時。作品中的福貴,與孔乙己的意識和形象是何其的神似。余華曾在新書發(fā)布會上接受采訪時表示;
魯迅是我的精神導(dǎo)師,也是唯一的,很多作家在寫作方面曾對我產(chǎn)生過影響,但魯迅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尤其是在最近10年里,“魯迅”鼓勵我要更加獨立和批判性...
除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余華和莫言外,被譽為文壇“鬼才”的賈平凹,也是深受魯迅影響的作家,賈平凹從魯迅的小說《藥》中得到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了大量類似作品,在描繪裸露人性和人物懦弱心理時,作家賈平凹與大師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魯迅,民族救亡圖存的精神化身以及五四運動的偉大旗手。也是伴隨三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無論老少都是讀著魯迅長大的,都是從他批判現(xiàn)實的犀利筆觸,和字里行間中領(lǐng)受處世的真實與警覺,同樣幾個時代以來都是在這些血淋淋的記憶伴隨下走過來,并形成了中國人整體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學(xué)。
“去魯迅化”從前幾年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多年,期間令很多人詫異甚至是無奈,人們想阻住時代的步履,留住文豪的身影與精神。很多人從他的作品里學(xué)到;青年該樹何種價值的人生觀與如何培養(yǎng)一個人高尚的世界觀,魯迅的文筆還充滿了童年的樂趣和活力。而“去魯迅化”的人又認為,他的文字晦澀難懂,只看到了歷史里與現(xiàn)實皆是“吃人”,他寒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已經(jīng)不再適于當下!
這一點固然存在,但魯迅適合青少年讀頌的文章其實是很多的,他的這些作品文字優(yōu)美,堪稱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典范,完全可以成為中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漢語言文學(xué)的范本,所以在文學(xué)藝術(shù)性上是不具任何爭議的,比如這篇婦孺皆知的《少年閏土》;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是一副永駐每個童年心間的優(yōu)美畫面,一度出現(xiàn)在紙質(zhì)昏暗的舊版教科書里,可那少年閏土的勇敢形象,卻始終不間斷地跳蹦在每一屆師生的腦海,但這幕經(jīng)典傳承了許多年后,到了今天卻要從白亮的新版教科書中被搬下去!
“去魯迅化”給孩子們的軀體帶來輕松愉快,不假;但也給少年的稚肩留下了承擔社會責任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