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竹聲聲細數歷史滄桑,悠悠琴弦訴說馬街情緣。在住建部等部門聯合公布的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中,寶豐縣楊莊鎮(zhèn)馬街村榜上有名。就是因為這里有綿延近700年經久不衰的中國曲壇奇葩---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是全國說唱藝人的“朝拜圣地”
馬街書會盛況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全國數千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聚馬街,以天作幕,以地為臺,說書會友,彈唱獻藝?!耙惶炷芸辞_戲,三天能讀萬卷書”,場面熱鬧盛大,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之奇觀。
馬街書會傳承700年而不衰,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書會盛況空前,共有1518位民間藝人參加,說書棚297攤(棚),趕會群眾近30萬人次,被世界紀錄協(xié)會認證為“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民間曲藝大會”。
會上曲藝種類繁多,曲目豐富多彩,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山東琴書、鳳陽花鼓、上海平話、徐州琴書、三弦書、大鼓書、評書、亂彈、道情等。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到十五為書會的會期,十三為書會正日。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藝人都從四面八方來到了會場。他們一二結伴,三五為組,在河坡處、山崗上、麥地里、小路旁擺下陣式,扎起攤子,打起簡板,拉起琴弦,這就開始了說唱。
馬街書會是全國曲藝行當的交易盛會
馬街書會上的說書藝人
凡到馬街書會亮書的藝人大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會場上的火神廟里燒香朝拜,然后規(guī)規(guī)矩矩地為神說唱一段,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能把書盡快“寫出去”。
“亮書”、“寫書”是馬街書會的獨特形式。藝人在會上說唱,是為“亮書”;約藝人說唱,是為“寫書”。群眾在書會上聽聽這攤,看看那攤,通過對演唱者水平的評估,選擇自認為好的,私下與說書人商議書價,或找經紀人在袖筒里比劃價格,說定后留下日子,請說書人到家中演唱。書價一般根據上年收成的好壞和藝人說唱水平的高低而定。少則一棚百十元,多則一棚幾千元,最高時達18000元。書價最高者就是當年的“書狀元”。一般是元宵節(jié)期間唱三天六場戲。有時,一個村竟能寫回去十幾棚,這樣只好就街說唱,一攤挨一攤,爭相亮絕活,形成了對臺戲局面,場面熱鬧非凡。
在熱鬧非凡的書會上,觀眾除了看熱鬧,還要像相親一樣地把中意的藝人請回家中痛痛快快的說唱幾天。他們當中有致富后還愿的,有蓋新房圖吉利的,有娶媳婦助興的,總覺得這樣辦才會更隆重些、體面些。
草根民間藝人永遠是中國曲藝的根
馬街書會上的說書藝人
馬街書會上的聽書人
在書會的藝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齡老人,也有四、五歲孩童。有三口之家組成的、也有幾人聯幫組成的說唱團,你拉,我唱,他演,配合十分默契。當然也有不少唱獨角戲的藝人,他們有的在地上栽一根木桿,綁上一個小揚聲器,便自拉自唱起來;有的干脆將小喇叭放在田埂上,坐在土地上或是站在田間自娛自樂。草根民間藝人一代一代地延續(xù)和再現著馬街書會的原生態(tài)風貌。
馬街書會為草根民間藝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切磋技藝的場所,是民間曲藝傳承、發(fā)展、光大的載體。2013年來到馬街書會助興的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xié)名譽主席劉蘭芳感慨地說:“書會上的草根民間藝人永遠是中國曲藝的根,是中國曲藝傳承發(fā)展的脈。真到田間地頭說書,就連專業(yè)演員也不一定能夠說過他們?!?注: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