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
面對強大的英帝國,如果抵抗注定要失敗,而且損失也更為慘重,是否還應抵抗?這是個政治問題。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不應是個盲動者,他考慮的首先應該是國家利益、人民的利益。尤其在國家尊嚴受損、民族存亡之時,一個民族需要竭力去捍衛(wèi)其道德尊嚴和精神訴求。一個喪失斗志、甘受摧殘、奴化的民族是一個可悲而低下的民族,也是最沒有希望的民族。
林則徐去了,這是大清王朝的悲哀和損失,更是民族的不幸,是華夏大地的不幸……
1837年,52歲的林則徐因政績突出,被道光帝升任為湖廣總督,成為掌握湖南、湖北兩省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從此,林則徐的仕途也就進入了輝煌期。林則徐是一個實干家,全憑個人能力一步步走上仕途,并一步步從基層爬上了他一生權力的頂峰。林則徐家境清貧,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是很難維持即使很樸素的生活的,因此他的母親也經(jīng)常做點手工活來分擔家庭的窘困。但即使是這樣,他們的生活也常常窮困到食不果腹的地步。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fā)達上升。據(jù)史書記載,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jīng)。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jīng)傳。
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于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jīng)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中舉人。父親的諄諄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yè)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難,林則徐只能外出當塾師。在嘉慶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被招人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jīng)驗,為他日后的“人仕”準備了些必要條件。
艱苦的環(huán)境以痛苦的方式鍛煉和造就了人才,而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以舒服的方式培養(yǎng)庸才,這似乎是一條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在封建王朝,沒有家庭背景的人,如果想飛黃騰達,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勤學苦讀,以此來成就功名。而沒有家庭背景的林則徐何以能在短短60多年的生命中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國史館協(xié)修、云南鄉(xiāng)試正考官,直至浙江杭嘉湖道、江南淮海道、江蘇按察使和湖廣總督呢?如果他沒有真才實學是很難做到的。
林則徐之所以能步人官場,并一步步向上攀登,主要靠他五個方面的能力:一靠他的才能,二靠伯樂的賞識,三靠科舉制度給他提供了機會,四靠社會機遇,五靠自己的勤學苦讀。在爾虞我詐、腐朽沒落的晚清黑暗官場里,唯獨林則徐沒有靠山,沒有宗派,他不會結黨營私,更不會逢迎拍馬。
林則徐一生政績斐然,不過對于后人來說,如果提到林則徐必然要和禁煙聯(lián)系起來,換句話說,林則徐和禁煙運動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然了,林則徐一生當中影響最大,最為后人熟知的政績就數(shù)領導了禁煙運動,并和英國的鴉片侵略進行了長時間的殊死搏斗,因而牽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
在腐敗的清朝晚期,出身卑微的林則徐,何以能在官場上一帆風順,并得到道光帝的賞識?何以能在官場上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而且能對自己的主張如此順利地實行?如此種種,都需要最高統(tǒng)治者的賞識,但最重要的是還是自己的智謀。林則徐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因為他沒有靠山,沒有什么背景,也因為他的結局令人無數(shù)次悲痛。但盡管如此孤獨林則徐始終沒有放棄他的目標,那就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人民、為國家鞠躬盡瘁。
林則徐步人官場政績累累,朝野上下到黎民百姓對其無不尊敬。他的所作所為自然讓皇帝看在了眼里。由于受道光帝寵信,林則徐原本準備告別官場,卻又被委以重任。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林則徐赴任江南淮海道;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一到任,林則徐立即要求審案斷案的官吏秉公執(zhí)法,同時規(guī)定官員嚴格按照有關章程進行審理,清理歷年積壓案件,使犯法者伏法,使冤屈者申冤等等。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并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積壓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案件處理了十分之九,逍遙法外的盜匪、兇犯也一一落網(wǎng)。原來依財仗勢的土豪劣紳也不敢為非作歹了,社會治安迅速好轉(zhuǎn)。因此,他被當?shù)乩习傩辗Q為“林青天”。
1823年,江蘇在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饑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兩岸的圩堤被沖垮,全省境內(nèi)三十多個州縣田地房舍被水淹沒,一片汪洋,災民慘狀目不忍睹。民以食為天,沒有了食物就只能等死了,因此饑餓使災民們喪失了理智,他們蜂擁而至,包圍了官府,并憤怒地表達了他們的抗議和氣憤。但這樣做,畢竟解決不了問題。當時的江蘇巡撫韓文綺因為擔心災民造反,甚至連夜調(diào)兵遣將,準備當災民造反的時候,就以武力驅(qū)趕這些災民。
林則徐反對調(diào)兵鎮(zhèn)壓,小時候的生活經(jīng)歷,讓林則徐深知農(nóng)民的疾苦,因此當他得知這個消息之后,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并給了韓文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頒布命令,禁止那些奸商們乘機囤積倒賣糧食加大農(nóng)民的負擔,同時廣泛發(fā)動富紳們發(fā)揚風格,開倉放糧賑災;第二,破除地方保護主義,鼓勵外地商人將糧食運過來銷售;第三,減除本地農(nóng)民,特別是災民的苛捐雜稅,同時加緊救濟那些受災特別嚴重的災民。
林則徐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最后那些有造反跡象的農(nóng)民們總算安定了下來。事實上,封建王朝的農(nóng)民是最淳樸、最老實的一類人,如果不是天災人禍,他們的中庸思想,是不會使他們動不動就造反的。不管怎么說,林則徐的一系列措施,緩和了當時一觸即發(fā)的階級矛盾,也避免了一場大屠殺。
道光十年(1830年)秋,林則徐赴任湖北布政使;第二年春又調(diào)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又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一歲之中,周歷三省,所至之處貪;官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jié)傾心下之?!薄盀榍宄y(tǒng)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系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jié),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則徐又升任湖廣總督。湖北境內(nèi)河流密布,每逢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對此林則徐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shù)千里長堤,安瀾普慶,并支河里堤,亦無一處漫口?!睂ΡU辖瓭h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chǎn),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耙耍日骸?,“身教重于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人湖北發(fā)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逢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nèi),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yè)業(yè),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干、正直無私,最受群眾愛戴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