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是代表國家的徽章,為國家的重要象征。國徽上通常有來自國家的自然或社會事物,用以表現(xiàn)該國的風(fēng)土人情、歷史文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在大眾眼中,魯迅是倡導(dǎo)新文化反對舊傳統(tǒng)的文化斗士;其實他也深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不但擅長古文,還有出色的美術(shù)設(shè)計功底,是一位杰出的設(shè)計師。不為大眾所知的是,除北大校徽是他設(shè)計之外,他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徽——十二章國徽的主要設(shè)計者。
十二章國徽
十二章紋的由來
十二章是古代禮服的常見章紋。據(jù)《尚書·虞書·益稷》記載,十二章始于有虞氏之時,它將傳說中舜帝時代的圖形加以引用和發(fā)展,最終形成十二種特殊的章紋,書中記載:“帝(虞舜)日: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彩,彰施干五色,作服汝明?!笔枪视址Q“虞氏十二章”。宋朝蔡沈在《注尚書》中,對十二章紋作了詳細的解釋:“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zhèn)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山雞),取其文也;宗彝,虎、蜼(一種長尾猴),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yǎng)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辨也?!?漢以后日月都作圓形, 日中飾以金烏,月中飾以蟾蜍或玉兔;星辰為三星或是北斗七星;宗彝一般是酒杯,酒杯上飾有虎和蜼。
十二章紋
另據(jù)《禮記?明堂位》的說法,十二章紋也有可能是上古華夏族圖騰融合的產(chǎn)物,“有虞氏服韨(黻),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這里可推測十二章紋的原型應(yīng)該是上古各部落或方國的圖騰,早先是分開的,且各不相關(guān),后來融合在了一起。
其后這些章紋或繡或織,成為我國古代宮廷貴族的裝飾。兩漢以后,因十二章有天人合一、君權(quán)神授的寓意,已逐漸成為皇室和貴族專用的符號。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與朝臣議定,提出:“祀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圣節(jié)、朝會、冊拜,皆服袞冕、玄衣纁裳。”其中,“衣六章,畫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裳六章,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從此,在皇帝服裝上開始出現(xiàn)固定的十二章紋飾。
明世宗嘉靖帝朝服像
到了清朝,由于滿族是關(guān)外漁獵民族,男尊女卑的社會現(xiàn)象沒有像漢族那么明顯,清宮后妃服裝上也出現(xiàn)了十二章紋,這在之前歷朝歷代的后妃服飾上也是從未所見的。
清宣宗道光帝朝服像
清朝皇帝龍袍上的十二章紋
自右而左(第一列)日、月、星辰、山;(第二列)龍、華蟲、黼、黻;(第三列)宗彝、藻、火、粉米
清絳色紗金蟒袷女袍
十二章不僅只用作帝王的服飾, 其中部分章紋也可用作王公、大夫的服飾, 只不過不能施用全部十二章, 以顯示等級差別。如明制,太子和親王為九章服,郡王為七章服。明清的藩屬國也深受十二章紋影響,比如,朝鮮、安南、琉球等藩屬國國王被視作明朝的郡王,國王為七章。不過,明朝準許朝鮮國王衣冠是九章,提至親王級。所以朝鮮國王能著九章冕服(無日月星),王世著七章冕服。甲午戰(zhàn)爭后,朝鮮“獨立”,并成立大韓帝國,這個日俄控制下的傀儡皇帝冕服改成了最高等級的十二章冕服。此外,日本的天皇服飾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章紋。
到了民國初年,袁世凱主張復(fù)古,政事堂禮制館于民國三年(1914年)刊行了《祭祀冠服制》,大總統(tǒng)穿的總統(tǒng)服也用十二章紋作裝飾。
《祭祀冠服制》
1914年,祭天儀式上著總統(tǒng)祭服的袁世凱(左二)
三位青年大師設(shè)計的國徽
十二章國徽為1913年2月至1928年間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又稱“嘉禾國徽”。袁世凱竊國稱帝,成立中華帝國期間,亦沿襲作為國徽。
影視劇中的十二章國徽
1912年8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欽點三位教育部薦任科長:周樹人(魯迅)、許壽裳、錢稻孫研擬國徽圖案。巧合的是,三人同為浙江人,又都師從章太炎,次年又都是讀音統(tǒng)一會的當事人(可見《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7年6月25日《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一文)。魯迅當時在教育部擔(dān)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教育部僉事,主管社會文化、科學(xué)、美術(shù)等事宜,所以國徽的設(shè)計任務(wù)也就交由其承擔(dān)。1912年8月28日《魯迅日記》載:“與稻孫、季市同擬國徽告成,以交范(源廉)總長,一為十二章, 一為旗鑒,并簡章二,共四圖?!?/p>
青年時期的錢稻孫、魯迅、許壽裳
由于清朝黃龍旗之故,單獨的龍被當時的大眾所厭惡,魯迅等三人故選擇有代表性的十二章作為國徽;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十二章包含了中華所有的美德,“美德之最,莫不賅備”。十二章國徽的繪法是:嘉禾放在圭形的五瑞圖中間,因為嘉禾在當時已議作國徽簡圖;五瑞圖后面是黼,黼面綴以粉米,黼上邊是日,黼下邊是山(山為篆文,以斧下方的曲線飾帶構(gòu)成),以黻(系兩己相背)填于山的間隙中;黼的右邊為龍,左邊為華蟲;龍和華蟲各舉著宗彝(酒杯上無虎蜼),龍身上有火傲裝飾,戈負為月;華蟲嘴上銜藻,頭部戴三星。這樣把十二個章紋都安排妥當了。他們認為這樣安排是合理且協(xié)調(diào)的。此外,文中還提到過五穗嘉禾簡徽一枚,曲線式雙穗嘉禾簡徽一枚。
十二章國徽解析
十二章國徽是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傳統(tǒng)禮服上的十二章紋是散落到衣裳各處的,沒有融合在一起;十二章國徽則非常緊湊,顯然是參考了西方國徽、章紋的布局。西方章紋自問世起便以盾牌為居中的核心圖案,其他部件皆附屬之;黼可看作是盾的變體。西方章紋的盾牌左右兩側(cè)為“扶盾者”,由人物、動物或傳說神獸充任;“龍”與“華蟲”正飾演了這個角色。此外,構(gòu)成“山”的飾帶展現(xiàn)方式也完全是西式的。
同時期的英國國徽
1913年2月,國徽正式發(fā)表?!督逃烤幾胩幵驴返谝痪淼谝粌园l(fā)表了《致國務(wù)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文中說明國徽采用了十二章,并附有國徽圖。公文里沒有署名,但據(jù)魯迅日記和錢稻孫的回憶,都證實文章出自魯迅之手。這篇古文還為教育部諸人所贊嘆。
致國務(wù)院國徽擬圖說明書(2005年版《魯迅全集》)
1913 年11 月27 日,外交部總長孫寶琦署名發(fā)出“交字第二十二號” 訓(xùn)令,要求駐外使領(lǐng)各館門首均應(yīng)懸掛國徽。從訓(xùn)令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原圖樣暨說明書被寄往天津造幣廠,指定該廠代鑄國徽模型。
1977年夏,中國錢幣學(xué)會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吳鳳崗曾到魯迅博物館查看魯迅所藏古錢,在保管目錄中發(fā)現(xiàn)有“袁世凱時期國徽團鉛模一件”的記載,為錢稻孫所捐贈。他當時提出查看,果然是十二章國徽的圖案,鉛質(zhì),陰文。這便是魯迅三人同擬國徽的物證。1981年版《魯迅全集》沒有收錄《致國務(wù)院國徽擬圖說明書》,但在有關(guān)日記上做了三人同擬國徽的注釋。2005年,新版《魯迅全集》出版,卷8《集外集拾遺補編》已經(jīng)將此文收錄。
2005年版《魯迅全集》封面
2005年版《魯迅全集》卷8《集外集拾遺補編》目錄
龍鳳幣應(yīng)叫十二章國徽幣
錢幣收藏界有一珍品為“龍鳳幣”,最早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在天津造幣廠鑄造。因現(xiàn)代人大多不識十二章,又誤認華蟲為鳳凰,此幣故被收藏界稱為“龍鳳幣”。事實上,它應(yīng)該叫做“十二章國徽幣”。上文提及,該廠早年曾拿到過十二章國徽模型,這便是為什么他們能鑄造此幣的原因。
最早的“龍鳳幣”為銀幣,此幣正面中間為“十二章國徽圖案”,上沿刻“中華民國十二年造”,背面兩側(cè)為嘉禾,中間豎寫“壹圓”字樣,這兩字有大、小之分,故又分大字版和小字版兩種。此外,還有輔幣1角、2角少量發(fā)行,同年又發(fā)行了金幣,也分大、小字兩種。民國十五年,直隸督軍褚玉璞也曾下令鑄造銀輔幣1角和2角兩種,僅流通于北京、天津地區(qū),是所見“龍鳳幣”最多的一種。同年,山東張宗昌也試鑄10元及20元金幣兩種。張作霖鑄“海陸空大元帥”1元紀念幣、10元銀幣,均使用了“十二章國徽圖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金銀幣已越來越稀見,如張作霖伍拾圓龍鳳金幣已知存世僅兩枚。今年7月,在西泠印社春拍上,一枚張作霖伍拾圓龍鳳金幣以908.5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新的民國幣王。
1923年龍鳳幣
張作霖伍拾圓龍鳳金幣
北洋政府期間,由于外交部門的力推,也出現(xiàn)大量使用十二章國徽的其他物事。如當時海外使領(lǐng)館發(fā)給僑民的國籍證明書及其它證明書,封面也使用了十二章國徽。
1928年駐墨西哥使館簽發(fā)的僑民國籍證明書
1928年11月16日駐新加坡領(lǐng)事館出具的證明
有趣的是,這個十二章國徽圖案后來被人用做藏書票。浙江吳興人徐恩元采用了十二章國徽做為自己藏書票圖案,因為他曾任幣制局副總裁,是十二章國徽幣重要的參與決策人之一,對十二章圖情有獨鐘。此外,國內(nèi)還出現(xiàn)過十二章國徽首飾盒之類的物事。
徐恩元藏書票
十二章國徽首飾盒
在上海外灘,有一條與外灘平行的江西中路。這條路當年曾有“小華爾街”之稱,云集著眾多華商金融機構(gòu),與扎堆的外商銀行形成分庭抗禮之勢,是近代中國民族金融業(yè)的縮影。坐落于此的金城銀行大樓,于1926年建成。它背靠外灘萬國建筑群,建筑風(fēng)格為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式樣。該大樓是中國人開設(shè)的銀行建筑中最考究的一座,系銀行創(chuàng)始人周作民邀請建筑泰斗莊俊設(shè)計。鑒于大樓建在彼時的英租界中心區(qū)域,馬路對面就是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大樓(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將上海市政府由楓林橋搬遷至該樓)。有著拳拳愛國心的周作民,特意在正門的門楣上雕造了當時的十二章國徽,以示國家主權(quán)。這座樓便是今天位于江西中路200號的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大樓。
金城銀行大樓舊影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章紋
1947年《上海市行號地圖》中的金城銀行及工部局大樓
1928年東北易幟后,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形式上統(tǒng)一中國,取代了北洋政府。當年,國民黨即制定了《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國徽采用國民黨黨徽的圖案,十二章國徽被廢止。由于國民黨22年的統(tǒng)治,當代大眾對民國國徽的印象停留在了十二道光芒的青天白日上,對于十二章國徽反而很少了解。如今,工部局大樓的萬國章紋及青天白日徽俱已不存,金城銀行的十二章國徽卻仍未磨滅,歷史有時就是這樣令人玩味。
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大樓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