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人曾將遠渡重洋的華僑比喻為中國“嫁出去的女兒”——走得再遠,心里也永遠惦記著媽媽——祖國母親。在上世紀上半葉,華僑們在異邦為生活而打拼時,感情仍牢牢地扎根在故鄉(xiāng)大地。在祖國有危難的時候,他們的千絲情便化為了萬鈞雷。從1931年起,抗日救亡運動席卷了海外華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如馬來西亞“馬華巡回劇團”深入城鄉(xiāng)演出勸捐,他們高唱:“你一角,我一角,涓涓滴滴積成江河變成怒濤……買子彈,買槍炮,趕走強盜,誓把中國?!?/span>
1938年紐約華僑婦女走上街頭為國內抗戰(zhàn)募捐
海外華僑竭盡所能捐款捐物支持中國抗戰(zhàn)
據美國舊金山廣東銀行經理公布的數據顯示:自1932年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后,僅20多天的時間,當地華僑已電匯100萬美元給十九路軍。七七事變后華僑們認識到,抗日戰(zhàn)爭必然是十分艱苦的持久戰(zhàn),只有長期的、持續(xù)不斷的捐款,才能達到打敗侵略者、光復國土的目的。于是,各地僑團不約而同地開展月捐活動,馬來西亞檳榔嶼華僑籌賑會發(fā)表的《勸募長期月捐宣言》當中說:“抗戰(zhàn)一日不停,我們的月捐就不斷繳下去,直到民族得解放為止?!痹戮枋怯纱蠹野醋约耗芰φJ捐,逐月交納,一般來說是按月薪10%的額度,基本是“個個要捐”。古巴、巴拿馬的僑團都規(guī)定18歲以上華人就要加入月捐,而企業(yè)主、商販可以貨代幣。南僑總會統(tǒng)計,華僑抗日捐款80%以上來自于月捐。正如《華僑先鋒》雜志中所說:“是由那些日夜在油煙蒸沸的餐館廚房、泳衣館、農場和各個工廠、商店里的僑胞,捐集而來?!?/span>1938年9月,新加坡8000名人力車夫通過決議:每日每車捐資,每月每人再捐。當時的《星島日報》(香港)報道稱:“人力車夫是華僑社會的無產者,所得尚不足贍養(yǎng)家室。然而從祖國神圣抗戰(zhàn)以來,愛國之殷,絕不后人,捐款購債,頗為努力?!背嗽戮瑁A僑們還有其他各種募捐方式。陳嘉庚是南洋華僑著名領袖。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每月捐獻2000元,還帶頭認購救國公債10萬元;并積極領導和推動南洋華僑的抗日救國運動,成績卓著,影響極大。新加坡僑校學生聯合會為籌款制定“節(jié)約信條”,包括節(jié)約日常牛奶、餅干和飯菜費用,連襪子也要省去。還有“南僑總會”發(fā)起賣花捐,那時大街小巷都響起賣花聲:“買了花,救國家!”僑胞們都以襟上插花為榮。華人華僑固然有巨商富人,但絕大多數還是掙扎在低層的勞苦階層。在東南亞,他們多是小販雜役;在歐美,他們多是廚師、洗衣工;在南美,他們多是農場苦力。這些華僑們在自己溫飽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卻為中國和民族的安危,作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獻。澳大利亞一位古稀老華僑,將準備養(yǎng)老的積蓄全部捐出。他說:“貢獻祖國,無上光榮,死可瞑目矣?!本挼檠龉獾呐畠S胞葉秋蓮,將其所有首飾及兩處家產的拍賣所得全部捐出,自己則入寺為尼。她說:“只要祖國戰(zhàn)勝,我自己餓死是不妨的?!庇∧崛A僑馬細旦是傷殘人士,只能以手代步,艱難度日。當他知悉國內同胞慘遭日軍蹂躪的消息時,熱血涌上心頭,每日爬至市區(qū)中心,“乞錢為祖國難民請命”,僑胞見者無不獻金,而其所乞得的金錢全都交給了華僑慈善會。除了錢之外,僑胞們還捐獻了大量的物品,從飛機、坦克、貨車到被服、藥品等,緩解了抗戰(zhàn)時期祖國戰(zhàn)略物資和民用物資緊缺的狀況。僑胞們還專門發(fā)起支援八路軍的“援八行動”。法國里昂200多位以小商販為主的僑胞,節(jié)衣縮食籌得1.3萬法郎,為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抗日軍隊購買防毒面具。南洋惠僑救鄉(xiāng)會多次通過宋慶齡給曾生率領的惠、東、寶等地的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送去大量物資。旅居泰國、新加坡和越南等地的僑胞220多人,組成瓊崖華僑回鄉(xiāng)服務團,乘坐小劃船沖破日軍巡邏艇的封鎖,把一批批藥品和被服等物資運到海南島。昂貴的飛機也是僑胞們捐贈的重點。從1937年到1942年,全球華僑捐贈的飛機就有217架。另外,他們捐獻的坦克也足以武裝1個坦克團,直接增強了祖國的抗戰(zhàn)力量。1942年,美國俄勒岡州華僑救國統(tǒng)一會籌款后,加上爭取到美國支持,買了3架戰(zhàn)斗機,命名為“民族”“民權”“民生”,供中國用來訓練航空生。菲律賓華僑為祖國獻機情形更為熱烈,除了一般僑團商會獻機外,還有華僑莊東里個人獨捐飛機一架,僑校中小學生也集資捐“學生號”飛機一架,華僑婦女捐“婦女號”飛機一架,連馬尼拉屠宰業(yè)的華僑和小雜貨店店員亦集資各獻機一架,合計下來,菲律賓華僑共捐飛機50架。在大洋彼岸,美國加利福尼亞華僑募款購買軍用運輸機8架,命名為“北加州華僑精神號”獻給祖國。斐濟群島僅有華僑2000人,也為祖國獻機3架。車輛,也是祖國抗戰(zhàn)必不可少的戰(zhàn)略物資。在抗戰(zhàn)前3年,華僑捐贈的汽車、卡車、救護車達1000多輛。1939年春,滇緬公路這條險峻的高原運輸線重新開放,馬來西亞華僑籌賑會和緬甸僑胞分別贈購卡車100輛和150輛。另外,美洲僑胞捐獻救護車200輛,南僑總會捐獻卡車200輛及其他物資。
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
華僑對日寇的不合作運動
華僑積極展開對日不合作運動,不為日本從事戰(zhàn)略物資的生產。馬來亞是日本苦心經營數十年的鋼鐵工業(yè)原料產地。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對馬來鐵礦的開采量劇增,月產量由10萬噸激增到30萬噸,日本每年所需鐵的2/3出產于此。當在這些廠礦做工的華工得知自己生產的產品將運往日本制作殺戮祖國同胞的武器時,他們寧愿受失業(yè)之苦,發(fā)起了罷職離礦的斗爭。1937年12月,最大的日營鐵礦龍運鐵礦的華工首先罷工,此后其他各礦華工奮起響應,全都罷工離廠,使日營鐵礦和鋼鐵行業(yè)陷于癱瘓狀態(tài)。大型鐵礦容株巴轄鐵礦機械還被全部炸毀。據統(tǒng)計,在1937年前11個月中,自馬來亞運往日本的鐵砂每月平均為128858噸,而到12月則劇減為12424噸,減幅達90%。
在美國加州,華僑發(fā)動了“糾察運鐵資敵運動”,勸告僑胞及美國人士勿向日本運送鋼鐵、五金等物資。華僑團體聯合當地友人組成數千人的糾察隊,在加州碼頭日夜巡查,以阻止廢鐵裝運日本。1938年12月,舊金山華僑得悉一艘希臘輪船將裝運廢鐵啟航赴日,群情激憤,奔走呼號。人們放下工作,進行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2萬多華僑組成的游行隊伍開進碼頭,向該船展開宣傳。華僑在碼頭日夜輪流值班,堅持不懈,同時推選代表向美國政府方面請愿。經過多方交涉,終于阻止了這批廢鐵運往日本。
南洋華僑開著汽車通過滇緬公路搶運物質支持中國抗戰(zhàn)
直接參加祖國抗戰(zhàn)
海外華僑除了在異國他鄉(xiāng)捐錢輸物支援抗戰(zhàn)外,更有不少人毅然回國直接參加抗戰(zhàn)。歸國華僑中有各種專門人才,很多人從事國內急需的公路運輸、航空、戰(zhàn)地救護等技術性工作。如滇緬路建成后便承擔了極為繁重的運輸任務,但國內十分缺乏有經驗的司機和熟練的汽車修理工。南僑總會應國內有關方面的要求,立即展開了動員華僑青年司機和修理技工回國服務的活動。南洋華僑青年積極響應。從1939年2月到9月,有3200多名司機和技工回國參加滇緬、滇黔、滇桂等公路的抗戰(zhàn)物資運輸工作(《南僑回憶錄》)。這些華僑青年除了編插到各運輸大隊之外,還曾組織起獨立運輸大隊。1940年,南僑總會先后運來400輛美制新貨車,以此為裝備,華僑先鋒運輸隊第一大隊和第二大隊陸續(xù)成立。該隊的費用和制服鞋帽、醫(yī)藥用品等全由南僑總會撥給。華僑成為西南交通線上的一支重要的軍運力量。8年抗戰(zhàn)中,有1000多名華僑運輸人員為國犧牲。
戰(zhàn)后統(tǒng)計,抗戰(zhàn)期間僅粵籍僑胞回國參軍參戰(zhàn)的便有4萬余人,其中南洋各地約4萬人,美洲和澳洲等地約1000人。這些參加抗戰(zhàn)的華僑,是抗戰(zhàn)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不僅壯大了祖國的抗戰(zhàn)力量,還鼓舞了國內軍民的抗戰(zhàn)意志。他們?yōu)榭箲?zhàn)勝利作出了特殊貢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