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在中國,讀書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職業(yè)”,除了書生之外,自古對讀書人的稱謂頗多,有很多稱謂還有一些有趣的來歷。
在古代,讀書意味著功名利祿、出人頭地,世人都會對讀書人高看一眼。不過在他們沒有取得功名之前,人們可以用“白衣秀士”來稱呼他們。這個稱謂來源于明代劇作家馬致遠的作品《岳陽樓》,其中寫了一個名叫呂嚴的讀書人:“當初是個白衣秀士,末流書生,上朝求官,在邯鄲道、王化店遇著鐘離師父,再三點化,終得成了道?!?/p>
另外,在很多普通人看來,讀書人都是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因此對他們的稱呼也與書籍和知識有關(guān),《隋書·儒林傳》記載,公孫景茂“少好學(xué),博涉經(jīng)史”,時人稱其為“書庫”。后世則將“書庫”比喻為博學(xué)之士。元末的讀書人宋濂因家貧而無力購書,只好到處借閱,讀后還把書全抄下來,被人們稱為“書迷”。
從古到今,還有不少讀書人只知死讀書,做事情也不知變通、照本宣科,常做出傻事,還有一些關(guān)于讀書人的稱謂專門形容這樣的人。
南北朝時,宋文帝手下有個叫沈慶之的將軍,有一天,皇帝想向北邊擴展領(lǐng)土,沈慶之知道后極力阻止說,根據(jù)當時的形勢,向北邊擴展領(lǐng)土是不明智的選擇?;实鄄坏宦爠瘢€找了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沈慶之無奈地對皇帝說:“治理國就像治理家一樣,要討論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人,要問織布的事就要找織布的人?,F(xiàn)在您要去攻打其他的國家,卻找兩個從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來商量,這場仗怎么會成功呢?”最終,皇帝沒采納沈慶之的意見,打了個敗仗。后來,“白面書生”用來比喻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處理事情方法的讀書人。
類似這樣貶義的稱謂還有不少,比如《晉書·劉柳傳》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叫傅迪的讀書人,“好廣讀書而不解其意”,同僚劉柳評價他:“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麓也?!边@里“麓”的本義是用藤條或柳條編的圓形盛器,而“書麓”比喻那些讀書雖多但獲益甚少的人。還有“掉書袋”一詞,源于《南唐書·彭利用傳》,書中記載,彭利用不顧對象和場合,“對家人稚子,下逮奴隸,言必據(jù)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從此,“掉書袋”諷喻那些喜歡旁征博引來炫耀自己學(xué)問淵博的讀書人。
還有“書癡”即“書呆子”一詞,源于《舊唐書》,“癡”即傻,傻到讀書讀到不通世故,不合群,因此被人嘲笑。古代讀書人也有以甘當“書癡”而自豪的,如陸游詩云:“客來不怕笑書癡,終勝牙簽新未觸?!币馑际请m然沉溺于讀書,有人會笑我太傻,但這總比那些把書放在書架上不讀書的人更勝一籌呢,體現(xiàn)出了一種樂觀自嘲的心態(tài)。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兩大“影帝”飚戲成就清代滿蒙聯(lián)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