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在朱啟鈐的主持下,千步廊拆除后,天安門前形成一片空曠的廣場。大清門改稱中華門,中華門至正陽門之間的棋盤街增建了兩個小花園。此片是在正陽門城樓上向北拍攝的,經(jīng)過改造后的天安門廣場一覽無余。遠處的景山、北海白塔、紫禁城角樓、午門、西華門、東華門清晰可見。
1916年北京詳細全圖。
地圖中黃色區(qū)域為天安門前的T字形空間。
改造前的長安左門卡墻猶在,人們只能從三個門洞通行。
袁世凱搬入中南海后,將最靠近皇城南墻的寶月樓辟為大門,并命名為新華門。圖為改造后的新華門。
本片拍攝于1902年,當時千步廊猶在,天安門前仍是封閉格局,中華門也還叫大清門。行人只能從天安門建筑群右側(cè)的戶部街通行,交通十分擁堵。
改造后的天安門前,此時千步廊已經(jīng)拆除,道路拓寬,交通擁堵情況明顯緩解。
1915年中華門外東面石欄桿工程完工。道路鋪設一新。
“在那北京城內(nèi),大圈圈里頭有個小圈圈,小圈圈里頭有個黃圈圈。”京劇《游龍戲鳳》中,正德皇帝對李鳳姐說的這句戲詞成為人們對北京城最直觀的描述?!按笕θΑ敝傅氖莾?nèi)城,“小圈圈”指的是皇城,“黃圈圈”則是紫禁城。
據(jù)《大清會典》記載,皇城南起天安門,北到地安門,東起東安門,西到西安門。也就是今天南起長安街,北到平安大街,東起南北河沿(今皇城根遺址公園),西達西黃城根一線的廣大區(qū)域。在帝王時代,普通老百姓是不準進入皇城的。如果有人想從西面的阜成門到東面的朝陽門,得取道正陽門,繞過半個皇城。
北京建城之際,設計者把紫禁城包裹在一圈一圈的城墻中是出于保護皇家安全的目的。然而,隨著北京人口的增加和交通的繁忙,皇城已經(jīng)成為堵在北京城市中央的一個巨大的障礙。改造皇城,開墻修路,成為當務之急。
1912年,袁世凱把總統(tǒng)府搬進中南海。按中國傳統(tǒng),府邸正門都要開在南面,傳說中香妃居住過的寶月樓距南墻最近,便成為了首選。在內(nèi)務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下,寶月樓被改造成總統(tǒng)府正門,名之曰“新華門”。為方便出入,樓前原有的一段皇城城墻被拆除,新建“八”字短墻接樓兩側(cè),樓下開辟車道供人員通行。
為了方便交通,朱啟鈐對天安門前的區(qū)域也做了一番調(diào)整。舊時,天安門前并不是廣場,而是一個呈T字形的狹長空間。天安門與正陽門之間還有一個大清門,位于現(xiàn)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民國后,大清門改稱中華門(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被拆除)。門前的甬道兩旁各繞以石欄,形如棋盤,被稱為棋盤街。天安門與中華門之間,有東西向折而北向的千步廊144間,它們名義上是朝房,實際在明清兩代主要用作庫房。千步廊在天安門前折向東、西兩側(cè),與太廟前的長安左門和社稷壇前的長安右門相連。長安左右門都是三闕券門,以前文武百官上朝,都要從長安左右門進入皇城,無論爵位多高、官多大,到了這里都要下馬下轎。長安左右門也是進入皇城的惟一通道(長安左右門于1952年被拆除)。因此,天安門前原本是一個封閉的空間。
民國初年,千步廊已經(jīng)破敗不堪。為了打通長安街,朱啟鈐大膽地拆除了千步廊和長安左右門的卡墻,從此有了“神州第一街”——長安街。1912年,也是在朱啟鈐的主持下,皇城城墻東西已經(jīng)各開了一座券門——南池子和南長街,打通了兩條皇城通向東西長安街的通道。這兩座券門樣式簡單、極具傳統(tǒng)意味,與原皇城墻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
同時,朱啟鈐更大膽地將皇城城墻的東、北、西三面拆除,只留下南城墻,去掉了橫亙在北京城中心的交通大堵點,徹底盤活了北京的交通。
經(jīng)過一番改造,封閉了幾百年的皇城,第一次可以任北京市民自由穿行。曾經(jīng)的帝國都城開始變?yōu)榻鞘小?/p>
本版圖片由秦風老照片館、徐家寧、王環(huán)宇、正陽門管理處提供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清朝極品敗家子之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