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是我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逢端午,歷代詩詞大家都會以他們敏感的藝術細胞,創(chuàng)作出許多充滿民俗情趣的詩詞。又因為端午節(jié)與屈原有關,這些詩詞大腕兒們自然會在端午節(jié)之時懷古論今,表達他們對屈原的哀悼。今天,小編就帶你穿越千古,看看詩詞大腕兒們是怎樣過端午節(jié)的。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這首端午詩,堪稱是端午詩中最高大上的。唐玄宗在端午節(jié)之際宴請群臣,賞賜飛白扇并寫下這首《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把端午節(jié)過的熱鬧非凡。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p>
杜甫——端午日賜衣
“詩圣”杜甫一生心懷天下蒼生,總是在為百姓鼓與呼,貧困潦倒的杜甫,總算在公元757年5月官拜左拾遺,端午節(jié)這天,表達一下自己心中的小喜悅還是可以滴!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恰稱身長短,終身荷圣情?!?/p>
盧肇——競渡詩
唐代詩人盧肇的一首關于端午節(jié)的七言律詩,描繪了端午時節(jié)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fā)的動人場景。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入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p>
陸游——乙卯重五詩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jié)之時,也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端午詩——《乙卯重五詩》,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jié)這天的生活習慣。詩人陸游在端午節(jié)這天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又依舊俗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陸游的端午節(jié)過的還真是愜意!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p>
蘇軾——浣溪沙
蘇軾的端午詞《浣溪沙》為我們描述了宋代婦女歡度端午佳節(jié)的情景。上篇描述她們節(jié)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互致節(jié)日的祝賀。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p>
歐陽修——漁家傲
宋代的文學泰斗歐陽修,一首《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把端午節(jié)寫的充滿詩意和情致。上篇寫端午節(jié)的風俗,用“榴花”“楊柳”“角粽”等端午節(jié)的標志性景象,表明了人們在端午節(jié)的喜悅之情。下篇寫端午節(jié)人們的沐浴更衣,飲下雄黃酒驅邪的風俗。后面緊接著抒情,抒發(fā)了一種離愁別緒的青絲。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
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p>
元稹——表夏
唐代詩人元稹在他的《夏表十首》中,有一首專門寫端午節(jié)的詩,不僅描述了唐代端午節(jié)洗蘭花浴,吃粽子的習俗,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屈原的哀悼。
“靈均死波后,是節(jié)常浴蘭。
綵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哀哉徇名士,沒命求所難?!?/p>
文秀——端午
唐代詩僧文秀,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不寫他是怎樣熱熱鬧鬧地過端午,而是感慨屈原的遭遇??磥?,早在唐代,紀念屈原已經是端午節(jié)節(jié)俗文化的一部分了。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p>
張耒——和端午
北宋詩人張耒這首《和端午》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一句“忠魂一去詎能還”使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一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但那光照后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胺Q端午悼念屈原詩的精品力作。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陳與義——憶秦娥
做為江西詩派的領軍人物,詩人陳與義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借祭奠屈原,寄托自己置身亂世,中原橫潰,金兵橫行,卻無力挽狂瀾于既倒的感慨。
“魚龍舞。湘君欲下瀟湘浦。
瀟湘浦。興亡離合,亂波平楚。
獨無尊酒酬端午。移舟來聽明山雨。
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
端午將至,在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我們回味詩詞中端午節(jié)的情致和意蘊,深切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同時,端午節(jié)也寄托了偉大的愛國情感,凝結著一心報國的赤膽忠心。在新的時代,這樣的品格,這樣的精神,仍然是中華民族內心深處最眷戀的內容和最敬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