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味道總是彌足珍貴,對于那些熟悉老北京掌故的饕客來說,京城過去那些叫得響的館子是數(shù)不勝數(shù)。清末民初,京城食客們對那些館子分門別類冠以“八大樓”、“八大居”、“ 八大堂 ”的稱謂。這“八大堂”說的就是惠豐堂、聚賢堂、福壽堂、天福堂、 會賢堂 、福慶堂、同和堂、 慶和堂 。時過境遷,如今“八大堂”也就碩果僅存惠豐堂。
惠豐堂最早是建于咸豐八年,最初只是承辦一些紅白喜事,到了光緒二十八年,惠豐堂迎來了轉(zhuǎn)折點,就在這一年,山東人張祖蔭花錢盤下了惠豐堂,這個山東人頭腦聰明,善于經(jīng)營,拋去過去只承辦紅白喜事的模式,開啟了大飯莊的經(jīng)營。
張祖蔭不僅頭腦聰明,交友也是“厲害”,他和當紅太監(jiān)李蓮英的干兒子私交甚好,因此李蓮英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了惠豐堂一把,更因為如此,慈禧太后也多次品嘗了惠豐堂的菜肴,之后對惠豐堂的菜肴大為贊賞,并親自題寫“惠豐堂”匾額。這還不算最大的“恩賜”,因為出于自己吃起來方便,慈禧還賜予惠豐堂御用“圓籠扁擔”作為可以隨時入宮的標志。
這惠豐堂到底有什么特別竟能讓慈禧這么挑剔的老太太喜歡?前面講了,張祖蔭是山東人,惠豐堂自然也是以經(jīng)營魯菜為主,具有汁濃色鮮、味厚不膩等特色。其代表菜有“九轉(zhuǎn)大腸”、“燴豇絲加爛蒜”、“豆豉魚”、“糟熘魚片”、“燴烏魚蛋”、“油燜大蝦”、“全家?!?、“杏仁豆腐”等。
當然,燴菜才是是惠豐堂的看家菜,像燴鴨丁鮮蘑、燴生雞絲、糟燴鴨肝等都是名聲在外。不過,說到看家菜中的招牌菜則當屬燒燴爪尖。燒燴說白了就是先燒后燴,有湯有菜,拿老話就是“下飯菜”。這瓜尖其實就是豬蹄,先將豬蹄醬制三個小時入味,然后去骨壓制用改刀切成3厘米見方,再將油燒熱,放入豬蹄炸成醬黃色撈出。這時,高湯就得備好了,這高湯高就高在不用什么雞精、味精,純粹是用整雞、整牛肉等燉上三四個小時,一直燉到這些肉都沒“魂(形容至爛)”了,那湯才叫做好。炒鍋下入炸好的豬蹄,佐以鹽、味精、醬油、料酒、水、淀粉,倒入兌好的芡汁燒開,這道菜顏色呈棗紅色,口味講究個咸鮮醇香。
據(jù)說慈禧太后當年對這道菜贊不絕口,不僅如此,惠豐堂做的菜還是有季節(jié)性的,冬天吃琥珀肘子,夏天吃水晶肘子,春天吃春餅,冬天吃鍋子,深受顧客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