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一個特別愛聞香的民族,除了歷史悠久的焚香體系以及香花之外,宋代以來特別是明清,擺果聞香的風氣也特別興盛。
可供聞香的果子大多屬于蕓香科柑橘屬的橙、柑之類,宋代便有直接用橙子充當薰帳聞果的做法,宋詞常見諸如“紅綃帳里橙猶在”、“曲屏深幔綠橙香”、“夢回橙在屏風曲”之類的描寫。
清代熊榮有“清香夜?jié)M芙蓉帳,笑買新橙置枕函”之句,并稱“九、十月間新橙,閨人競市數(shù)十枚,堆盤列案,以當清供。余布枕席”。可見直到清代還有堆放新橙清供,或放在枕頭中的匣子里增添香氣的做法。
帳前大盤堆放香櫞,并有一瓶歲寒清供
不過大約也是在宋代,同屬柑橘屬的枸櫞,即香櫞[yuán],因其強烈的芳香,逐漸脫穎而出成為聞果的主力軍。
香櫞卵球形,形如小瓜,檸檬黃色或淡綠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但香氣濃郁,甚至可以當做熏衣的材料之一。
宋《武林舊事》羅列臨安市售的“小經(jīng)紀”中便有“香櫞絡兒”、“香櫞坐子”,所謂香櫞絡兒,大約是用絲線將香櫞編結(jié)以供居室、帳中懸掛。類似的做法在《儒林外史》里可以見到,“枕頭邊放著薰籠,床面前一架幾十個香櫞結(jié)成一個流蘇”。總之,宋代以來,香櫞是在床帳里常見的一種東西,中國人往往是在一種淡淡的橙香味中入眠的。
《燕寢怡情圖》
乾隆 《燕寢怡情圖》 大盤堆放佛手十數(shù)只
香櫞還有一種經(jīng)過長期人工選育栽培出來的變種,就是鼎鼎大名的“佛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長形的果實或分裂如拳,或張開如指,玲瓏可愛。果皮極厚,瓤少難食,但香氣不輸香櫞,甚至更甚。除了聞香,還兼具觀賞把玩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櫞一起成為聞果的主要來源。
到了明清,特別是明中期之后,陳設佛手、香櫞等聞果的風氣越來越興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勢頭。聞果的香氣畢竟較弱,需要一定數(shù)量才能芬芳滿室,所以要獲得較佳效果,就要取十來個佛手或香櫞,堆放在一個大盤中,陳設在條案、香幾之上。
《紅樓夢》第四十回,描寫探春的秋爽齋,“左邊紫檀架上放著一個大觀窯的大盤,盤內(nèi)盛著數(shù)十個嬌黃玲瓏大佛手”,也是大盤堆放。這在明清繪畫中常可見到。
衍圣公夫人燕居圖中桌旁的佛手
北方有錢人家冬日住房室內(nèi)燒有地炕,溫暖宜人,這時再擺設臘梅、水仙等歲朝歲寒清供,以及香櫞、佛手等香果,羅列滿屋,可使室內(nèi)經(jīng)暖發(fā)香。
不過北方畢竟不是這些果子的產(chǎn)地,其價格也不低廉,宋人便說香櫞“或?qū)⒅炼枷乱噘F之”。
到了晚明文人眼中,堆放如山的聞果似乎成了一件俗不可耐的事情。文震亨在其崇禎年間所著的《長物志》器具卷中,特別抨擊了幾十年前《遵生八箋》所提倡的大盆堆放法:“以大盆置二三十,尤俗。不如覓舊朱雕茶槖,架一頭以供清玩;或得舊磁盆長樣者,置二頭于幾案間亦可?!背缟幸陨贋槊?,甚至認為擺一頭兩頭就足夠了。不過文震亨向來鄙夷市面上流行的作風,由此也可反見當時風氣。
閨中擺放臘梅、山茶、水仙、靈芝,及佛手一只,典型的冬日陳設
在明清風俗畫、宮廷畫中,佛手和香櫞是非常常見的室內(nèi)陳設,可擺放條案上,可單獨擺放香幾上,可置于榻上小幾,或直接擺在羅漢床一角,甚至床帳之中。在清供陳設和清供圖中,放一兩頭佛手也是常見的做法,而佛手因為其音通福,還和石榴、壽桃一起組成“多子、多福、多壽”的三多圖。
置于香幾上的佛手
置于羅漢床上的佛手與香櫞
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王世襄之子王敦煌說,北京冬日擺佛手、香櫞,往往只二者選一,并以佛手為上,“作為聞香用這兩種果子均可,但是實際使用只選其一,很少有人同時使用的。其中佛手優(yōu)于香櫞,所以一般來講有了佛手就不用再買香櫞了”。不過這可能是晚近的講究,大概怕兩種香氣混擾,早先似乎并無此說法。
《裘裝對鏡圖》中的佛手香櫞,一旁的水仙也揭示其季節(jié)
擺放香櫞的盤子,逐漸也成為一種單獨的品類,就叫“香櫞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