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0年冬天,當時詩人蘇軾正在杭州任職,與他一起在杭州任職的還有兩浙兵馬都監(jiān)劉季孫,由于兩個人的交往過于親密,所以導(dǎo)致了他們交情非常的深厚。在詩人的心底里一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并親自用《乞擢用劉季孫狀》給予推薦,另一方面贈送詩篇希望可以對他進行鼓舞和勉勵。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這首詩篇,便是蘇軾當時贈送給劉景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好好欣賞一下這首詩篇吧。
《贈劉景文》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詩人在這首詩的題目上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意向,我們也可以輕易了解到詩人內(nèi)心想法,而且在這首詩的內(nèi)容上也都是表達自己對于劉景文未來的勉勵和鼓舞。此時荷花已經(jīng)到了凋謝的時節(jié),就連那平日里遮風擋雨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啦,然而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在于傲雪不斷地斗爭著。一年當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銘記于心,這個時節(jié)便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天末期到初冬時節(jié)的這段時間里。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蘇軾對于晚輩最真摯的勉勵之情,也正是由于自己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才會知道一年當中最好的光景是哪一段時間,隨之再告誡好友劉景文。
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這首詩就是詩人贈送給自己好友劉景文的。在這首詩的前兩句中主要是對周圍景色的描寫,詩人巧妙地抓住了"荷盡、菊殘"這兩個意向,描繪出了這個時節(jié)蕭瑟的景象。其中"已無"和"猶有"也是形成了鮮明對比,突出了菊花面對傲雪與之展開斗爭的偉大形象。
在這首詩的后兩句當中主要是詩人對于景色的議論之情,也很好揭示了詩人贈送這首詩篇的目的。為我們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既然冬景看上去很是蕭瑟冷落,但是它也是代表著碩果累累的季節(jié),單單憑借這一點就是其他季節(jié)所無法比擬的。其實詩人的詩意并不在景色當中,而是想用這樣的景色來比喻人到壯年,雖然青春早已流逝,但是這個時候確實人生最為成熟時期,也是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所以詩人也是勉勵友人劉景文,希望他可以好好珍惜這大好時光。
其實詩人蘇軾筆下的這首《贈劉景文》,是在公元1090年自己任職杭州知府時所創(chuàng)作的。而在《苕溪漁隱叢話》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詩人為了歌頌初冬景色,現(xiàn)在在我們看來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這首詩雖然是贈送給劉景文的,但是詩中所歌頌的卻是深秋景物,我們幾乎看不到一個關(guān)于劉景文的字眼,這也會讓我們對詩人真正的用意感到質(zhì)疑,但是在實際上,詩人最為高明的地方就是對于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歌頌,而且更是不留痕跡的將贊美之情融合在了初冬景物之中。因為在詩人的眼里,一年當中最美好的時光,也就莫過于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在那個季節(jié)里橙黃橘綠,而橘子樹和松樹是一樣的翠綠,都代表著人們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節(jié)操,所以說詩人這樣描寫實在是巧妙至極。
我們都知道古人寫秋景,大多都是以衰弱姿態(tài)進行描寫,從中我們不乏看到詩人所滲透出悲秋情緒,但是在這首詩中詩人卻一改自己常態(tài),為我們展示了深秋時節(jié)萬物豐收的壯觀景象,此時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昂揚之感,對于在后來的詩篇當中,也有不少詩人同樣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對深秋時節(jié)進行描寫,也同樣讓我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深秋時節(jié)。
讀過這么多首詩篇到我們應(yīng)該都會知道,在我國古代詩人們常常都是選取荷和菊來作為自己的歌頌對象,也會常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在我們看來這首詩有很大的特別之處,詩人在這首詩一開頭就高度地概括描寫了荷敗菊殘的形象,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幅與眾不同的深秋畫面。
其實詩人這樣描寫,就是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象,便是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子和橘子不能相提并論。但是我們都知道詩人們更加側(cè)重于描寫橘,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橘往往象征著許多美德,所以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筆下同樣也描寫過橘,"獨立不遷"、"精色內(nèi)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其實這些也正是詩人想要表達的觀點,所以詩人在結(jié)尾之處也在暗示著友人,希望他可以像深秋時節(jié)的橘子那樣做我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