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高樓望江水,故鄉(xiāng)何處一歸船”
顧況
《登樓望水》
-詩人簡介-
顧況,唐朝著名詩人、畫家、鑒賞家,新樂府運(yùn)動的先驅(qū)。
757年,顧況進(jìn)士及第,授校書郎,遷大理司直,后得到宰相李泌引薦,入著作佐,但因作詩嘲諷權(quán)貴,貶為饒州司戶。
晚年顧況隱居茅山,煉金拜斗,身輕如羽,享壽九十四歲,卒于家中。
他與白居易交從甚密,白居易15歲時曾有詩拜謁顧況,顧況看到他的名字后問“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但是等他看到白居易的詩后,卻一嘆再嘆: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彼時白居易所投之詩即為《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這也側(cè)面說明顧況詩詞造詣頗高,知才識人,上面那首《登樓望水》便是顧況的代表作。
但是顧況還有兩首很傷感的詩,題為《悲歌二首》,同樣是經(jīng)典名篇,下面一起來欣賞。
-詩文賞析-
邊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
岸上沙,昔日江水今人家。
今人昔人共長嘆,四氣相催節(jié)回?fù)Q。
明月皎皎入華池,白云離離渡霄漢。
出自顧況《悲歌二首 · 其一》
注解:
四氣:指春、夏、秋、冬四時的溫、熱、冷、寒之氣。白居易有詩:蓊鬱三光晦,溫暾四氣勻。
華池:神話傳說中的池名。在昆侖山上。
霄漢:天河,亦借指天空。
詩文大意為:
城市周邊的曠野,已被今人開墾成農(nóng)田,卻不知曾是古人的墓地。江邊的沙灘,也曾經(jīng)流淌滔滔之水,現(xiàn)在卻住滿了人家;
今人和古人共同長嘆,四季變換季節(jié)更迭,時間如流水;這皎潔的月光灑向昆侖之巔的仙池,白云飄飄涌向天際。
在第一首《悲歌》里,詩人作懷古情,沒有言及具體人和事,所以也是讀得云里霧里。
但是讀了第二首,你就會發(fā)現(xiàn),第一首僅僅是鋪墊。
而且構(gòu)架得很巧妙。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無橋。
我欲上山山路險,我欲汲井井泉遙。
越人翠被今何夕,獨(dú)立沙邊江草碧。
紫燕西飛欲寄書,白云何處逢來客。
出自顧況《悲歌二首 · 其二》
注解:
越人:疏遠(yuǎn)的人。
翠被:翡翠羽制成的背帔,或有翡翠紋飾的被子。
紫燕:亦作“紫鷰”,古代駿馬名,這里泛指馬匹。
寄書:傳遞書信。陸游有詞:寄書何時到,江春茫茫。
詩文大意為:
我想要上天庭,但是遠(yuǎn)隔重云;我想要渡水,但是水上無橋;我想要登山,但是山路崎嶇;我想要鑿井,但是泉水遙遙;
同床共枕的人已經(jīng)離去,不知如今身在何方,我獨(dú)自立在江邊看碧草連天;寫一封書信讓快馬送去西天,但是白云深處何曾有過來客!
讀完第二首詩你會發(fā)現(xiàn),這組《悲歌二首》實(shí)際上是一組悼亡詩,既然是提及“翠被”,那自然是指發(fā)妻或心愛之人。
在第一首詩中,詩人先懷古,嘆時光易逝,物換星移,曾經(jīng)的一切到如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命飄忽,有時候一個轉(zhuǎn)身就成了永遠(yuǎn)。
在第二首詩中,詩人先表達(dá)了自己的恨意,恨天之高、水之遙、山之險、井無泉,隱藏了一種很無力的感覺。
緊接著,詩人開始揭示自己為何會這么悲傷,因?yàn)橥砉裁咧嗽缫堰h(yuǎn)去,只剩自己獨(dú)自站在江邊,看著雜草瘋長,以及水流無情。
“紫燕西飛欲寄書,白云何處逢來客”則表達(dá)了一種深深的思念之情。
想要寄一封書信給日夜想念的人,讓快馬帶去西天,可是詩人心里又很清楚,那里是沒有人能往返的,誰也沒見過天堂的樣子。
在整首詩里,詩人都充斥著無力感,心愛之人已經(jīng)過世許多年了,不然不會有年代久遠(yuǎn)、物是人非的慨嘆。
也或者,因強(qiáng)烈的思念,深感度日如年,“今人昔人共長嘆”表明曾經(jīng)擁有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如今卻天地相隔,一別永遠(yuǎn)。
所以詩人寫了“明月入華池,白云渡霄漢”。
那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向往。
然而現(xiàn)實(shí)是殘酷的,天隔云霄、水上無橋,錦書難寄,思念如江水一樣,卻再也沒辦法送達(dá)。
這種悲傷的情緒又映襯了第一首中“今人犁田昔人墓”,即題為《悲歌》。
想人生最苦離別,除了生死,其余都是擦傷。
這首無淚卻處處含淚的詩,也是在告訴世人,要學(xué)會惜緣、惜人、惜福,憐取眼前人,不要轉(zhuǎn)身后成為永遠(yuǎn),最終只能徒留悔恨。
也愿這世間的有情人,都能被溫柔以待,一生一世一雙人,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