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中把人分為9個認知階層,其中最底層就是無明之人:
不知人、不知已、不知世、不知事,生活備感艱辛,徒然受盡盤剝而無力自保。
無明的人,內(nèi)心沒有衡量事物的標尺,做事手足無措,未來也會一片茫然;
唯內(nèi)心有明之人,能堅定自己的方向,向著清晰的道路前進。
人生旅途中,我們都需要這三種“明”: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01
先見之明,是一種成熟的遠見
史蒂芬·柯維曾說:“許多人拼命埋頭苦干,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了墻?!?/span>
很多人做事之前,不看目標,不思考價值,只會埋頭苦干,最后卻發(fā)現(xiàn)早在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一個人要想做成一件事,需要有先見之明的智慧,看清因果,再做決定。
曾經(jīng)的室友莉莉說最近在準備考研,我問她:“你不是前幾天還在找工作嗎?”
她說:“沒找到合適的,我爸媽讓我考研。”
可我問她:“那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嗎?”
她說:“不知道,我有幾個朋友也在考研,大家都在考,我想應該是沒錯的?!?/span>
就在莉莉還在為未來糾結(jié)迷茫的時候,小夏的經(jīng)歷就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了。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大家整天睡懶覺、翹課,放飛自我。
小夏就說自己想考研,然后再讀博,最后去國外留學兩年,回來后就可以直接應聘高校的教師了。
那個時候大家以為她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她卻認真起來。
夏天,大家還在寢室里吹空調(diào),她就早早地去圖書館學習;
冬天,別人沒事窩在床上刷劇,她忙著在考研課與自習室兩地穿梭;
轉(zhuǎn)眼間到了大四,別人開始心慌了,不知道是該先找工作還是嘗試考研,而她已經(jīng)收到了名校碩博連讀的錄取通知書。
有句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沉迷當下的人,往往只看到現(xiàn)實,大多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也不會去思考未來,因此常常在河邊濕了鞋。
而有先見之明的人,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也不會計較得失,而是將目光放長遠,懂得從微小事物中尋找規(guī)律,未雨綢繆,發(fā)現(xiàn)更多機會。
這樣的人,無論是在找工作還是人際交往中,都會游刃有余。
一個人懂得高屋建瓴,從長遠的角度把握自己的人生,自然也會比常人更快一步到達目的地。
02
自知之明,是一種低調(diào)的姿態(tài)
趙總是一家大企業(yè)的高管,平時很多人巴結(jié)他。
有人甚至恭維他:“趙總,就您這能力,公司根本離不開您,哪天您出去單干,我指定跟你!”
被捧在天上的他越來越不把別人放在眼里,總是擺出一副趾高氣揚的姿態(tài)。
一次,他跟總裁在一件事上鬧了沖突,一氣之下竟真的辭了職。
可是,他自己成立公司之后才發(fā)現(xiàn),之前跟他拍馬屁的那些人根本不理他,更不用說來他公司上班了。
最后,他的小公司沒堅持多久就倒閉了。
有句話說:自負的人像一團水蒸氣,無智、無知、無成就,虛幻縹緲。
而真正的智者,懂得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盤,在錯誤的道路上及時剎車,并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周冬雨自出道以來,就對自己的定位有著清晰的認知,演的角色都是一些小女生形象,既符合年齡又符合外表。
對于那些與她自身形象相差甚遠的角色,即使給再高的片酬,她也不會接。
一次,一個導演找到周冬雨,想要她出演一個古裝劇里的絕色美人,她聽后立即拒絕了。
周冬雨對導演說:“我不是那種大家眼里的大眼美人,再怎么化妝,我也成不了西施或貂蟬,您讓我去演一個根本不適合我的角色,我也想演,但是我這個兒童般的身材太尷尬了?!?/span>
作家蕭乾認為,一個人最不可丟的就是自知之明,有了它,才不會忘乎所以。
有自知之明的人,善于思考,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自我沉淀。
他們習慣以一種低調(diào)的姿態(tài)與人相處,既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學習到他人的長處。
反觀生活中那些驕傲自滿的人,好面子愛逞強,不允許自己的缺點暴露在別人面前,哪怕做一件事能力不夠,也不愿當眾承認。
因此,他們最后的結(jié)局,也大多輸?shù)靡凰俊?/span>
蘇格拉底說過:“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一個人只有認清自己的局限,做事時擺正自己的位置,才會走得更遠。
03
知人之明,是一種深刻的敏銳
有人說:一個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有權(quán)選擇和什么樣的人相處。
人際交往中,學會識人,是一種必要的能力。
與虛情假意的人相處,不但會耗費自己的精力,還可能受到情感上的傷害;
與真誠樸實的人相處,才是高質(zhì)量社交的開始。
前幾天熱播的電視劇《流金歲月》里,朱鎖鎖遇到的馬先生,是葉謹言的司機。
他故意不表明身份,朱鎖鎖便誤以為他是一名職場精英,和馬先生開始約會。
馬先生投其所好,幾句甜言蜜語,就把朱鎖鎖迷惑得無比感動,她多次接受馬先生送的貴重禮物。
可誰知,馬先生給她買的所有禮物,都是挪用的公款。
最后被公司發(fā)現(xiàn),朱鎖鎖不得不歸還所有“贓物”。
古語云:“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span>
與人交往時,一定要擦亮眼睛,遠離消耗自己的人。
知乎上一個女孩分享:
我有一個朋友,人很友善,性格跟我也很合拍,但不到一年我倆就決裂了。
原來,兩人到同一家公司面試,因為是同齡人且性格相似,就成為了好朋友。
可到了公司年底評選優(yōu)秀新人獎時,女孩被評上了,而女孩的朋友沒得到。
朋友立刻生氣了,一句話都不和她說。
后來在一次工作中,女孩因為一個小失誤填錯了數(shù)據(jù),朋友竟然當面大聲指責她。
從那之后,女孩便放棄了和這個朋友的友誼。
這個世界很現(xiàn)實,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人,前一秒對你噓寒問暖,后一秒?yún)s冷嘲熱諷。
因此,與人相處,需凡事留三分。
不和背地里議論別人的人交心,不和表里不一的人走得太近,也謹慎和只會耍嘴皮而不懂實干的人一起共事。
人生短暫,我們要把時間留給真誠善良并愿意與你一起成長的人。
有句話說: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認知上的不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真正明智的人,有遠見、懂自知,并且會識人。
人活一世,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清醒的頭腦,才能夠用足夠大的視角,去審視人生。
愿我們都能夠做個心里有一盞明燈的睿智之人,在對的人生道路上前進,不畏世間凡塵俗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