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字源流
古代的“默”字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兼會意字。
說它是個形聲字,左邊的“黑”字是讀音,右邊的“犬”字表示這個字與犬有關,它的本義是指犬突然襲擊人。
說它是會意字,因為“黑”字表示黑暗中犬突然襲擊人。
犬在突然襲擊人之前沒發(fā)出聲音,這就是沉默。
古人為什么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用來表示不出聲呢?
“黑”象征一片漆黑,寂靜無聲,而旁邊一只狗“汪汪”亂叫,不得安靜呀。
說到這點,我們就不得不佩服古人造字的奧妙了。要曉得,“會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想象一下吧,黑暗中,潛伏著一條不叫而又兇猛的狗,這是何等的沉默啊。由此可見, “默”是表示可以說、也能說而暫時不說的現(xiàn)象。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默不作聲,但不等于他不會說,不敢說,或者無話可說。一旦他說起來,也許擲地有聲,振聾發(fā)聵。
“雄辯是銀,沉默是金?!边@是一句格言,充滿哲學道理,對“默”字也是一個很好的注解。與沉默相關的詞有“靜默”“默契”等。不看書,憑記憶把書上的字句寫出來為“默寫”。讀書時不出聲為“默讀”。不說話點頭答應為“默許”。不說話點頭承認為“默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