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墩撜Z·為政》
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隨后再說出來。
02、放于利而行,多怨?!墩撜Z·里仁》
依據(jù)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0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里仁》
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0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墩撜Z·里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ㄗ约河袥]有與他相類似的毛病)。
05、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與他伴隨。
06、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墩撜Z·雍也》
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浮。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0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墩撜Z·雍也》
聰明人愛水,仁德者愛山;聰明人好動,仁德者好靜;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0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不憑空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唯我獨尊。
0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墩撜Z·子罕》
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墩撜Z·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
11、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論語·顏淵》
所謂通達,就是品質(zhì)正直,遇事講理,善于觀察別人的臉色,經(jīng)常想著謙恭待人。
12、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顏淵》
把正直的人選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惡人回歸正直。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自身端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下屬也會去干,自身不端正,即使發(fā)布命令,下屬也不會服從。
1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5、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
貧窮卻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貴而不驕傲倒反容易做得到。
16、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
合于禮義要求的才獲取,別人就不會厭惡他的獲取。
1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墩撜Z·憲問》
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18、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君子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19、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wèi)靈公》
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營私。
20、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衛(wèi)靈公》
嚴于要求自己,而輕于責怪別人,那就可以遠離怨恨了。
2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墩撜Z·衛(wèi)靈公》
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正確的話。
22、: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墩撜Z·子路》
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2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墩撜Z·微子》
過去的不能挽回了,未來的還可以趕得上。
24、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信的人交朋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這是有益的。
25、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墩撜Z·子張》
尊重賢人,也能接納普通人。鼓勵好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
2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是不可以的。大車小車,沒有了連接轅和前面橫木的銷釘,還怎么能走呢?
27、見義不為,無勇也?!墩撜Z·為政》
見到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28、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墩撜Z·憲問》
見到財利能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說是完人了。
29、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墩撜Z·季氏》
君子有九個方面的要求,看,想要看得明白;聽,想要聽得清楚;臉色要求溫和;態(tài)度要求謙恭:說話要求真誠;辦事要求謹慎嚴肅;有疑問,想到向人家請教;憤怒時,考慮會不會有后患;看見可以有所得,考慮是否合于義的要求。
30、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怎樣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