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失敗,都是從不善于駕馭自己開始。這是曾國藩通過血淋淋的教訓換來的經驗,可惜的是,很多人知道其中的奧妙,但不會運用,使得自己長期處于失敗的陰影中,一蹶不振。
要想成功,就要學會馭人。當你能讓各種人,無論對方是君子還是小人,是大奸大惡之人,還是謙謙君子,都能幫助你的時候,你能不成功嗎?
不過,要想駕馭他人,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先駕馭你自己。你連自己都駕馭不了,又怎能駕馭他人呢?
這不是勵志大師們鼓勵人心的話,而是真正存在的一種思維模式。我們通過曾國藩的例子,就會明白駕馭自己有多重要了。
曾國藩成為湘軍統(tǒng)帥,帶兵在江西作戰(zhàn)的時候。在很多人看來,他是成功的。不僅地方官吏們要依靠他保護,朝廷也要依靠他消滅太平軍。
曾國藩的這個想法錯了。
一是江西的官吏們并不歡迎他。
曾國藩作為一名在籍的侍郎身份舉辦團練,雖然是二品大臣,但手中沒有任何實權。在官場上沒有任何調度、指揮的權限。他到了江西后,以江西巡撫陳啟邁為首的地方官員們,對他處處掣肘,希望曾國藩能交出手中的兵權。
湘軍是曾國藩辛辛苦苦組建起來的,他怎會讓他人染指?況且,陳啟邁等官員并不懂兵事,最終,曾國藩對他們的一些要求果斷拒絕。
湘軍是就地籌餉,曾國藩和江西的官員們鬧翻后,他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中。
二是朝廷對他并不重視。
清朝統(tǒng)治者忌憚漢人掌握兵權,他們需要曾國藩,但又害怕湘軍壯大后,尾大不掉,因此,當曾國藩被石達開圍困在江西后,并沒有派援兵來救援,而是讓曾國藩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中。
曾國藩冒著生命在前線作戰(zhàn),是為了什么呢?不就是為了保護大清王朝嗎?曾國藩的心里自然有怨氣,于是,利用父親病逝的消息,回到湖南老家后,就借助守制的名義,不愿意回江西軍營了。
曾國藩本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迫使咸豐皇帝給予他地方實權,好指揮地方官員,集中資源為湘軍提供服務,消滅太平軍。
可是,咸豐皇帝是一個意氣用事的君主,一怒之下,同意曾國藩在家守制,將他手中的兵權剝奪。
這下,曾國藩徹底成了一個失敗者。
在被剝奪兵權的一年多時間里,曾國藩從《莊子》等儒家思想中,悟出了自己失敗的原因,那就是不善于駕馭自己。他給自己總結了4條缺點:矯激近名;揚人之惡;有始無終;怠慢簡脫。
這4個缺點,我們很多人的身上都有,即,偏激好名;喜歡指責他人;做事有始無終;對人對物過于怠慢。
那么,如何才能駕馭自己呢?曾國藩同樣有4個方法:平易近人;樂道人善;慎終如始;修節(jié)莊敬。
這個方法,完全是駕馭自己的,就是讓自己在做事的時候,要多考慮別人的感受;要看到別人的長處,要與人為善;做事要有始有終,但又要小心謹慎;對人要真誠和尊敬。
從此以后,曾國藩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十分圓滑,與什么人都可以交往。當他再次出山的時候,雖然咸豐皇帝依舊沒有給予他實權,但他卻能和官場上的人相處和諧,無論籌集糧餉還是招募新兵,都異常順利。
從曾國藩的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當你失敗的時候,一定不要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身上到底有何不足,當你學會駕馭自己的時候,你就可以駕馭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