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帶向利他,還是自私?
觀察孩子平常的行為,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稱作有德行為,一類稱作無德行為。有德行為包括孝親、愛國、尊師、為他人服務、保護公共衛(wèi)生、學雷鋒、關懷老人、給老人讓座、給父母盛飯、給奶奶洗腳、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等。無德行為包括不孝敬父母、不愛自己的祖國、傷害他人、不尊敬老人、損壞公共安全設施、污染公共環(huán)境等。這兩類行為最根本的差別在哪里?仔細對比會發(fā)現(xiàn),有德行為的特征是利他的,而無德行為的特征是自私的。如果從小教孩子懂得利他,就會演化成各種德行;如果從小教孩子自私,他必然會產(chǎn)生各種無德行為。教育的目標在這里產(chǎn)生了分岐:我們把孩子帶向利他,還是自私?
我們當然要教孩子利他,做個有德的人。但同時也會擔心,有德的人將來會不會吃虧?在這個時代不會被別人欺負嗎?我們需要做更理性的分析。
愛人敬人就是利他
翻開傳統(tǒng)典籍古人是主張利他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弟子規(guī)》,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說的全是利他?!叭雱t孝”是利益父母,“出則悌”是利益尊長,“謹而信”是利益朋友、保護自己,“愛眾親仁”是利益大眾,始終在培養(yǎng)為他人著想的精神。
古人為什么這樣主張?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希望過上這種“ 人恒愛之,人恒敬之”的生活。這種生活怎么實現(xiàn)呢?需要從小練習一種方法,就是“愛人和敬人”。如果今天我們能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懂得愛人和敬人,明天他們會獲得“人恒愛之,人恒敬之”的人生。反之,未來的歲月沒有尊嚴,沒有人關懷,生活會很苦、很煩惱。愛人敬人就是我們說的利他,比如我們?yōu)楣伲瑦勖袢缱?,百姓就會恒愛?我們是一個科學家,愛我們的祖國,為祖國做貢獻,祖國也會敬重我們。愛國者國恒愛之,愛民者民“恒愛之”,愛他人者他人恒愛之。懂得為別人著想,懂得利他,并且把這種規(guī)律從小教給孩子,教會孩子這種人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自我價值在利他中就自然實現(xiàn)了。
利他是實現(xiàn)幸福的客觀規(guī)律
如果從小沒有教會呢?有個地方政府給大學生辦就業(yè)專題課。為了讓學生們專心聽課,主辦方課前把學生們的手機統(tǒng)一保管起來。 有個學生嘀咕道:“這是什么地方啊,聽個課還得收我們手機,真愚昧?!比绻@番話被主辦方聽到,一定很傷心,給你們請老師,提供吃住服務,還說我們愚昧,下一次你不用來了。走向社會的學生有時會納悶兒,為什么別人不愿意給我機會呢?回頭想一想,我們學會愛人、敬人了嗎?即使別人好心待我們,因為任著自己的性子,只要不符合個人的小習慣,馬上不高興。后來的路還怎么走?“人不學,不知道?!边@個道理怎么獲得?老師來傳。傳什么樣的道?傳的是實現(xiàn)幸福的客觀規(guī)律一一在利他中共生共榮。
這個客觀規(guī)律教會我們怎么和這個世界往來,融入這個世界,真正獲得自己的幸福。這個客觀規(guī)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如果只是單方面要求你們都尊重我,我可以不尊重你們,這樣就不客觀。苦惱是怎么產(chǎn)生的?不尊重規(guī)律。向往幸福卻得不到,便有了苦惱。比如有一個人非常傲慢,他的內(nèi)心想不想獲得別人的尊敬?很想??墒撬ㄟ^這種傲慢的方式,能夠獲得嗎?越傲慢,別人就越不尊敬他,他還百思不得其解。學了經(jīng)典以后反省,“哦,原來是我沒有尊敬人家。”反省就是找到自己行為和客觀規(guī)律的差距,讓自己的言行越來越符合道,依道而行,煩惱就越來越少了?!兜赖陆?jīng)》說:“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币粋€孩子從小學會了無私,長大才會實現(xiàn)人生夢想。利他,不僅是一種美德, 更是我們?nèi)祟愔腔酆屠硇缘倪x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