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派詩人王維不僅善詩,而且善畫,堪稱“詩畫雙絕”。晚年的王維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輞川,買下了詩人宋之問的山莊,在自由愜意、靜謐清幽的隱居生活中寫詩作畫,不僅寫出了像《鹿柴》這樣空靈有味的山水詩,而且畫出了相傳為王維山水畫代表作的《輞川圖卷》。據(jù)說北宋詞人秦觀在《書輞川圖后》中自敘,他在汝南做官時久病不愈,看到朋友帶來王維的《輞川圖卷》,其中繪有“鹿柴”等景,觀后如身歷其境,又讀到王維《鹿柴》等詩,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見《鹿柴》這首小詩所描繪的圖景和所表達的情境有著非同尋常的魔力。
僅僅二十個字的小詩《鹿柴》和王維《輞川圖卷》中描繪的“鹿柴”景物,為何有如此魔力呢?細讀此詩,你會發(fā)現(xiàn),二十個字所描繪的山中圖景,有著極強的心理暗示功能,能把讀者的心靈帶進一個魔幻的境界,讓讀者的心入靜、放空、閑適、入禪、悟道。
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先看語言:極簡極白,不假修飾,通俗如白話。
再看所繪之景:前兩句描寫空山圖,空不見人,但聞人語;后兩句描寫夕陽,太陽漸漸落去,天色漸暗,但夕陽的余輝又回來照在林中的青苔之上。簡單的一幅山水畫,空靈幽靜,卻又聲色俱全。
這幅畫,魔力何在?
這就是小詩帶給你的心理暗示——
許多時候,空和實,有和無,動與靜,明與暗,都是相對的,是變化著的。也許,你看到的是無,但你聽到的卻是有,正如你眼前的山,眼前的山中空無一人,然而,你卻分明聽到山林深處傳來的人的聲音;許多時候,你感覺到的是幽暗,但一轉身,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了光亮,正如你眼前的夕陽,日落西山,天色漸暗,但回頭一看,夕陽的光亮仍然能回照在林間,照亮叢林深處的青苔……有了這樣的心理暗示,自然就會讓人靜下心來,放空內(nèi)心,從空寂的山中感受到生命的聲音;靜心守候,從陰暗潮濕的角落,感受到希望的光明。這就是此詩、此畫給我們的心理暗示。
從整體來看,詩人以極簡極白的語言,表達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如此深遠的禪境,同樣給我們以啟示:許多時候,透過看似簡單的東西,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精妙深奧的道理。我們不一定欣賞過王維關于“鹿柴”的畫卷,但我們可以想象,那幅畫一定也如詩句一樣,以簡單的勾勒表達深遠的意境,以極簡單表現(xiàn)極豐富,以極淺顯表現(xiàn)最深奧。
王維晚年醉心于參禪悟道,他以不假修飾的、最簡單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的空山圖,實際上是傳達了作者心中的一種禪境:空和有,明和暗,都是相對的,放棄和擁有是相輔相成的。
這首小詩,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禪境,表現(xiàn)了在深幽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反復讀讀這首小詩,也許會給你帶來心理暗示:唯有從紛繁的生活中靜下心來,放空心靈,才能感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