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yīng)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zhì)?!⒅Z德
有人曾說,真正的安頓是內(nèi)心的安頓,心若沒有了歸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紛紛擾擾,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地方來安放我們的靈魂。
也許是一座安靜的宅院,也許是一條寂靜的小路,也許是一本經(jīng)典的書籍。
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清凈。
當(dāng)你心煩意燥時,不妨讀讀這三首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1.陶淵明《飲酒》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提起陶淵明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筆下那個宛如仙境的桃花源,那是后世多少文人所向往的心靈樂土。
陶淵明在辭去彭澤縣令一職后,便回歸田園。
而他隱居的地方不是在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而是人來人往之處。
在他看來,只要內(nèi)心足夠平靜,那么凡塵的紛紛擾擾又與他何干呢?
他在房屋周圍種了一大片的菊花,到了菊花盛開的時候,他日日徘徊在東籬之下,采菊賞花,偶然抬頭,靜穆和高遠的南山便映入眼簾。
只見那山上霧氣繚繞,景致宜人,時有飛鳥結(jié)伴而還。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這樣恬靜閑適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也許我們無法像陶淵明一樣放下一切,歸隱田園,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心中修籬種菊,讓心靈回歸平靜。
2.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是王維《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將月夜下山中的幽寂和詩人心中的寧靜寫到了極致,歷來為人所稱道。
夜輕輕地跌入了山谷中,空寂的春山中,飄落了朵朵桂花,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間。
月亮像個頑皮的孩子,一會兒躲在白云身后,一會兒又探出頭來。
淡淡的月光灑在樹林里,驚醒了熟睡中的鳥兒。
鳥兒的鳴叫,和著山間小溪的流水聲,共同譜寫了一曲春天的贊歌。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只有真正放空自己,讓心靜下來,擯除一切的雜念,才能聽到那看似無聲的“花落”,王維此時的狀態(tài)便是如此。
他完全沉浸在這山光水色之中,忘卻了一切的煩惱。
所以他聽到了花落的聲音,而看似嘈雜的鳥鳴卻更突出了山林的幽靜,以及他內(nèi)心的閑適安寧。
正如胡應(yīng)麟在《詩藪》所言“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3.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代表作,史書中關(guān)于他的記載并不多,若非因為這首詩,也許后人早就遺忘了他。
他的詩歌風(fēng)格和王維孟浩然頗為相似,多寫山水田園,清幽淡雅,意境高遠,而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就是他最出名的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
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朝,詩人邁著輕松的步伐,踏進了這座古老而幽靜的寺廟。
金色的日光穿過屋脊,灑向了郁郁蔥蔥的山林,幽靜的寺廟仿佛也增添了一抹光輝。
幽深的小路曲曲折折,禪房便掩映在那花木扶疏的深處。
在這清靜的佛門世界里,詩人舉目遠眺,只見遠處的山林沐浴在陽光之下,林間有幾只小鳥自由自在地穿梭著;禪房的前面是一潭清澈見底的溪水,倒映著藍天白云,樹木花鳥。
悠然自得的鳥兒,空靈澄澈的潭水,無不令詩人心曠神怡。
在這萬籟俱寂的寺廟中,詩人靜靜地聆聽著裊裊鐘聲。
所謂“一念心清凈,萬般皆自在”大概便是如此吧。
人生最難得的就是一顆云水禪心,不管風(fēng)水浪打,不論世事滄桑,我自巋然不動。
就像豐子愷所言“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
余生最好的活法就是:修一顆清凈心,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