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在上高中的時候,由于同學基本上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差不多,所以相處起來的時候,也不會覺得有什么隔閡。
等到上了大學的時候,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各自都有著各自的風俗習慣,就連普通話說起來的感覺都是千奇百怪的,所以有些矛盾,有些摩擦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所以,自然也就會有不喜歡的人,那時候年輕氣盛,總覺得我不喜歡你,我就要翻臉,我就要讓你看出來,仿佛讓對方感覺到不痛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后來步入社會之后才發(fā)現(xiàn),當時自己的做法有多么愚蠢可笑,我們以為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到別人,其實無形中影響最多的還是自己。
聚光燈效應(yīng):我們習慣于把一件事情放大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
我們走在路上不小心摔倒的時候,總覺得周圍的人都在竊竊私語地嘲笑自己。
于是,我們會無地自容,但其實,周圍的人到底有沒有關(guān)注自己還是個未知數(shù),只不過我們自己覺得正在被關(guān)注而已。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聚光燈效應(yīng),它指的是人們會放大某件事情,高估了別人在自己心里的地位,也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里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本能地以自我為中心,關(guān)注自己的情況。
當然,我們也會下意識地用自己的視角去理解別人,我們會覺得自己正在關(guān)注的事情,同樣也在被其他人著。
但其實,別人對于我們來說也沒那么重要,只是我們自己把某個事情放大了,然后去釋放不必要的情緒。
對方和自己的意見不統(tǒng)一就會產(chǎn)生情緒,甚至在討厭對方的同時,還要翻臉。
不同的生活邏輯,沒必要爭個高低
一個人從小在錦衣玉食的環(huán)境中長大,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飯菜只吃一次就應(yīng)該全部倒掉,下次再做新的,而對于他說,哪怕是一頓飯花了上千元,只要自己高興,那就是值得的。
另一個人從小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他的世界里,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可以了,新鮮不新鮮的根本不在自己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
如果這兩個人相遇了,那么他們彼此應(yīng)該去討厭對方嗎?答案是不應(yīng)該。
因為他們從小生長的環(huán)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在各自的軌跡里生活,只不過在命運地安排下相遇罷了,他們沒有理由,也沒有立場去指責對方的生活方式好不好。
作家村上春樹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我們只管在自己的領(lǐng)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三觀不同,也沒必要去硬融,我們在討厭對方的同時,說不準自己也在被對方討厭著,這樣一來,情緒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所以,彼此的生活邏輯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也就沒有必要去爭高低。
討厭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忙起來,這樣做才有格局
電視劇《甄嬛傳》里面的金玉妍一開始仗著自己得寵,總是處處欺負魏嬿婉,從那時候來說,魏嬿婉就很討厭金玉妍,但無奈于身份地位不同,所以即便是討厭,也無能為力。
后來,魏嬿婉決定要讓自己在后宮這個爾虞我詐的地方站穩(wěn)腳跟。
于是她開始學習昆曲,開始學習跳舞,開始學習騎射。
她努力學習一切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她發(fā)誓要趁著自己還年輕,把所有不會的東西都能夠熟練掌握。
這樣一來,魏嬿婉的生活就變得忙碌了許多,每天都很充實的情況下,也就忘記了自己討厭金玉妍的這件事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魏嬿婉憑借著自身的優(yōu)秀得到了皇上的寵愛,這時,之前很是囂張跋扈的金木研,此時此刻由于失寵變得很落魄。
而魏嬿婉也無暇顧及這個之前很討厭的人,因為兩個人已經(jīng)不在同一個級別了,也就沒必要再浪費自己的情緒。
主持人楊瀾曾經(jīng)說:“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要有調(diào)整自己的能力、不斷學習的能力。如果總是固化在一個圈子里,人生就會缺少很多樂趣,也會失去很多的機會?!?/p>
當我們開始變得忙碌的時候,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就不會左右我們的情緒,由于我們沒有把時間和經(jīng)濟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所以,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于那些所討厭的人來說,完善自己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