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hinesehdxxxxvr,法国白嫩大屁股xxxx,高潮+国产,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讀了《夢游人》三部曲 才發(fā)現(xiàn)我們都在夢游

讀了《夢游人》三部曲 才發(fā)現(xiàn)我們都在夢游

讀了《夢游人》三部曲 才發(fā)現(xiàn)我們都在夢游

天下網(wǎng)商 · 2020-10-10 來源:騰訊網(wǎng)文化


大家好,我是來自廣東汕頭的九零后譯者流暢,現(xiàn)在住在上海,很榮幸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最近出版的《夢游人》三部曲。

《夢游人》

赫爾曼·布洛赫 著

流暢 譯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

俄國著名詩人布羅茨基曾說過:他寫詩是為了取悅一個影子,取悅他心目中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英國詩人奧登。而對于我來說,這個影子就是昆德拉,我迄今為止翻譯的所有作家都是從他那里發(fā)現(xiàn)的。

大概十年前,在我19歲的時候,我在廣州的一家貨運站打工。當時我從家里什么也沒有帶,只背了兩個書包,里邊裝滿了書,有王小波、卡爾維諾、昆德拉、村上春樹,都是文青必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昆德拉,當時我從他的《小說的藝術(shù)》第三章里了解到赫爾曼·布洛赫這個作家,還有《夢游人》這部偉大的作品。

當時我剛剛學會在卓越亞馬遜網(wǎng)購圖書,所以一拿到薪水就立刻訂了《夢游人》的英文版。我讀完之后非常興奮,覺得昆德拉說得一點都沒有錯,這的確是繼普魯斯特和喬伊斯之后,又一部推動了小說形式革命、更新了我們的認知的偉大作品。

所以我就立志把它翻譯成中文,中間經(jīng)歷了許多波折,有周圍人的不理解、家人的反對。我一路跌跌撞撞,中間先翻譯了布洛赫的一部小長篇《未知量》,之后又翻譯了一部他的傳記。直到去年我來到上海,才終于把《夢游人》的草稿整理出來。

《未知量》

赫爾曼·布洛赫 著

流暢 譯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15年10月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作家,比如福樓拜、托爾斯泰、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布洛赫,他們都有非常自覺的詩學觀念和美學意識;但是從未有作家像昆德拉這樣,把小說的藝術(shù)奧秘如此系統(tǒng)且毫無保留地告訴讀者。

所以除了他的小說,我在這里要向大家推薦他的四本討論小說藝術(shù)的隨筆集:《小說的藝術(shù)》《被背叛的遺囑》《帷幕》和《相遇》,這些書里也有許多關(guān)于布洛赫和《夢游人》的精彩解讀。

《小說的藝術(shù)》米蘭·昆德拉 著

尉遲秀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現(xiàn)在言歸正傳,我們開始正式討論布洛赫和《夢游人》。

首先要向不熟悉布洛赫的朋友介紹一下這位作家的生平。赫爾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歲,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發(fā)表了第一部小說,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夢游人》。

布洛赫年輕時候的照片。圖/維基百科

布洛赫的父親是一家紡織企業(yè)的老板,布洛赫早年一直服從父親的安排,學習紡織專業(yè)。他成年以后就開始逐步接管他父親的生意,然后就跟卡夫卡一樣,試圖過著一種在家庭責任和自己的理想之間掙扎的一種雙重的生活。在1927年,他終于不顧家人的反對,賣掉了家族的紡織廠,全身心地投入到數(shù)學和哲學的研究當中。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維也納是一個可以跟巴黎相提并論的歐洲文化中心,當時那里誕生了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誕生了維特根斯坦和維也納學派。在藝術(shù)方面出現(xiàn)了世紀末維也納的新藝術(shù),維也納工作室,再到裝飾派藝術(shù)。

繪畫方面有克林姆特、埃貢·席勒。在建筑方面,有阿道夫·洛斯。在寫作方面,就有著名的大作家卡爾·克勞斯、穆齊爾、卡內(nèi)蒂、茨威格、霍夫曼斯塔爾等一大堆大作家。

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哥哥,1900年攝于維也納。圖/維基百科

布洛赫正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最初研究數(shù)學和哲學,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要探究人的生活、人的存在,文學比哲學更能肩負這一使命,所以他最后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文學。

1928年,當時已經(jīng)42歲的布洛赫轉(zhuǎn)向文學之后,就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現(xiàn)代小說,當時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穆齊爾、托馬斯曼等作家已經(jīng)完成了小說的新革命,他們突破了傳統(tǒng)。

布洛赫對喬伊斯尤其推崇,認為他的《尤利西斯》是深刻反映了時代精神,對時代重大問題進行多方面認知的一部偉大作品。所以在《尤利西斯》的影響下,布洛赫就開始創(chuàng)作《夢游人》三部曲,并終于在1931年發(fā)表。

在發(fā)表《夢游人》之后,他又創(chuàng)作了一部叫《著魔》的小說,這部小說以希特勒為原型,分析納粹在德國的興起。

奧地利大街上迎接希特勒并行禮的人群。圖/豆瓣

納粹興起之后,德國就吞并了奧地利,布洛赫的人身安全自然也受到了威脅。在1937年,他在監(jiān)獄里關(guān)了幾個星期,他在獄中就開始構(gòu)思《維吉爾之死》。

出獄之后,布洛赫在維也納短暫的待了一段時間,之后在1938年,在喬伊斯、他的英文譯者繆爾夫婦等人的幫助下,開始了他流亡美國的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布洛赫年輕的時候曾到美國去考察棉花的種植;而他后半生就永遠住在美國,再也沒有回到歐洲了。到了美國之后,布洛赫就在愛因斯坦等人家里輾轉(zhuǎn)居住逗留,通過各種津貼維持創(chuàng)作,維持生活。

在1945年,他同時以德文和英文發(fā)表了《維吉爾之死》,之后就正式放棄了文學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心理學研究和政治學研究。但是迫于經(jīng)濟壓力,出版商一再要求他繼續(xù)寫小說,他迫于無奈,就把早年的一些短篇小說改寫之后,合成了一部叫《無罪者》的長篇小說。再之后就寫早前放棄的《著魔》,但是直到去世也沒有完稿。

所以他的作品其實跟喬伊斯一樣,不多。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總共只有五部,第一部是《夢游人》,第二部是《未知量》,第三部是《維吉爾之死》,第四部是《無罪者》,第五部是《著魔》。

因為他剛發(fā)表小說作品的時候,德語的文化環(huán)境實際上已經(jīng)被納粹摧毀了,而他的后半生又流亡美國,所以跟昆德拉一樣,他的影響力最初主要還是靠外語傳播的。

他的《夢游人》和《未知量》是卡夫卡的英譯者穆爾夫婦翻譯的;《維吉爾之死》是他的一個情人,一個美國的詩人翻譯的;他身后出版的《著魔》則是由他唯一的兒子翻譯成英文的;《無罪者》是《鐵皮鼓》的譯者翻譯的。

以上就是他大致的創(chuàng)作情況。

介紹完布洛赫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之后,我們就開始來講講,《夢游人》具體到底在講什么。

《夢游人》這部小說分成三部,第一部是《1888年:帕塞諾夫或浪漫主義》,第二部是《1903年:埃施或無政府主義》,第三部是《1918年:胡格瑙或現(xiàn)實主義》。我們看到副標題分了三個年份,所以它講的其實是三個年代的故事。

第一部《1888年:帕塞諾夫或浪漫主義》,講的是一個青年貴族約阿希姆·帕塞諾夫,他是家里的小兒子,他有一個哥哥,所以按照家庭的貴族傳統(tǒng),他哥哥就要繼承他們家的莊園田產(chǎn),而約阿希姆·帕塞諾夫則要到軍校里學習,成年以后就要進入軍隊。

《夢游人》英文版。圖/豆瓣

故事開始的時候是1888年,老帕塞諾夫先生去柏林看約阿希姆·帕塞諾夫,然后約阿希姆就帶他父親去夜總會,在夜總會他遇到了一個捷克的陪酒女,叫盧澤娜。

約阿希姆和盧澤娜相戀,但是按照傳統(tǒng),老帕塞諾夫要求他迎娶隔壁莊園主的女兒伊麗莎白。

約阿希姆就開始在盧澤娜和伊麗莎白之間掙扎周旋。最后,在他的朋友,已經(jīng)退出軍隊從商的貝特蘭德的建議下,約阿希姆最后拋棄了盧澤娜,轉(zhuǎn)而迎娶了伊麗莎白。

小說第二部叫《1903年:埃施或無政府主義》,講的是1903年的故事。

一個叫埃施的30歲的簿記員,即一個會計師,他跟主任大吵了一架后被解雇了,解雇之后他想要舉報,他覺得是他的同事和主任坑害了他。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工會的朋友,也是一個工會的領袖,就介紹埃施到曼海姆的一家航運公司當簿記員。在曼海姆,埃施認識了海關(guān)官員科爾恩和他的妹妹埃爾娜小姐,還有一家煙草鋪的老板洛貝格。

有一天,埃施去馬戲團看飛刀表演,看到那些飛刀嗖嗖嗖地從一個名叫伊隆娜的女表演者身上飛過,他就聯(lián)想到耶穌,覺得自己有義務拯救她、拯救這個世界,所以一時沖動下就辭掉了工作。然后他就拉埃爾納小姐、洛貝格先生兩個人,三個人一起入股了那個馬戲團,開始了摔跤表演。

在生意失敗之后,埃施就回到了科隆,迎娶他的老相識,一家酒館的老板娘亨特延太太。

《赫爾曼·布洛赫傳:不情愿的詩人》

埃內(nèi)斯汀·斯圖爾特 著

流暢 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小說第三部叫《1918年:胡格瑙或現(xiàn)實主義》。講的是1918年一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一名叫胡格瑙的商人入伍之后又當了逃兵,來到一座小城,在那里遇到了已經(jīng)是報紙編輯的埃施,還有小城司令官約阿希姆少校。

胡格瑙冒充一家子虛烏有的公司收購了埃施的報紙,并且在動亂中把埃施殺死,又把神志不清的帕塞諾夫送回老家之后,他自此過上了小資產(chǎn)階級的生活。

與此同時,小說里又出現(xiàn)了小鎮(zhèn)上一家戰(zhàn)地醫(yī)院的故事,還有一名律師太太漢娜·文德林的故事。

此外小說終于揭開了謎底,一名叫貝特蘭德·米勒的哲學博士住在柏林,與一群猶太人住在一起,他一邊寫一篇叫《價值崩潰》的論文,一邊寫小說《夢游人》小說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主人公。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小說三部曲,其實它的情節(jié)是不連貫的。這就是它有別于傳統(tǒng)小說的地方,在它那里構(gòu)成整體的不是情節(jié),也不是人物的生平,而是主題。

這個主題,就是小說里一篇叫《價值崩潰》的論文。價值崩潰這個主題,在小說里代表了現(xiàn)代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小說第一部,講的是基督教作為一個最高的價值系統(tǒng),它已經(jīng)開始瓦解,它的價值已經(jīng)過時了,但依然是確定的。像主人公一樣,他依然知道自己要信仰上帝、要忠于國家、要忠于他的貴族傳統(tǒng),他依然是確定的,雖然已經(jīng)過時了。

而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小說第二部要表現(xiàn)的主題,價值已經(jīng)開始陷入混亂,人盲目地要抓住價值,但是他已經(jīng)不知道到底哪一種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

所以第二部的主人公埃施被主任炒魷魚之后,作為一位會計員,他覺得是他的賬目里有一個錯誤,這是他的主任和同事狼狽為奸導致的,他要舉報他們才能讓世界恢復秩序。而后他在看飛刀表演的時候,又想到自己就像耶穌一樣,他要拯救這個世界。后來他的生意失敗之后,他又開始向往美國,覺得到美國才能開始新生。

這就是價值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的一個典型。他盲目地抓住一切,今天想要恢復世界秩序、恢復正義,明天想要當救世主,后天又要去美國。

第三部就是講價值崩潰的最后一個階段,所有的價值都崩潰了,已經(jīng)瓦解了,四分五裂了;跟小說的形式一樣,有五條線索,彼此獨立,彼此無法溝通。

赫爾曼·布洛赫的《維吉爾之死》英文版

第三部的主人公胡格瑙,就是價值崩潰最后一個階段的代表。他已經(jīng)不受任何價值的束縛,所以他為所欲為,只要符合自己利益的他都可以干,并且毫無罪惡感。

這個小說寫法是全新的一種把握人物的方式,是我們看待人物和世界的一種全新的方式。

我們回顧小說史可以發(fā)現(xiàn),在塞萬提斯那里,人物的自我和他的行動是統(tǒng)一的,他的人物生來就是為了冒險。

《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 著

屠孟超 ? ? 譯

譯林出版社

2002年7月

而到狄德羅《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他的自我和他的行動已經(jīng)割裂了。小說發(fā)展到這一階段,人物在他的行動中已經(jīng)認不出自己了。

后來的小說家就開始把視角轉(zhuǎn)向人物的內(nèi)心,通過書信,還有心理分析的手法,寫人物的內(nèi)心。心理小說的高峰,就是20世紀初的普魯斯特和喬伊斯。喬伊斯是用意識流,把人物內(nèi)心每一秒所有的內(nèi)心活動都客觀地記錄下來;而普魯斯特則不厭其煩地對人物進行心理分析。

在普魯斯特和喬伊斯之后,心理小說已經(jīng)達到巔峰,后世的作家覺得已經(jīng)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寫了。這時候卡夫卡橫空出世了,他又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視角。

卡夫卡筆下的人物,像《審判》里邊的約瑟夫·K,還有《城堡》里的K,他們也有內(nèi)心活動,但是這種內(nèi)心活動有別于喬伊斯和普魯斯特的人物,K每時每刻想的東西是沒有記憶、沒有聯(lián)想的,他想的都是我眼前的困境,我要如何采取行動應對。

《審判》

卡夫卡 著

文澤爾 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卡夫卡的同胞布洛赫又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卡夫卡筆下的K,他的心理活動還是理性的,還是在想著我要如何應對、如何采取行動;而布洛赫筆下的人物,像埃施,已經(jīng)被一種非理性的力量控制住了,他的所有行動都是出于一種超出個人的非理性邏輯。

這種邏輯就是把任何具體的東西都看成一個象征。

比如說第二部一開場,埃施跟主任吵架以后,就覺得世界像一個巨大的賬本,這個賬本里有一個錯誤。這個錯就是他的主任還有他的同事所為,要把他們告發(fā)之后,這個世界、這個賬本才能夠恢復正常。

而他在馬戲團里面看到飛刀表演之后,就連聯(lián)想到耶穌的十字架,然后他就希望自己像耶穌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樣才能夠拯救世界。

這就是《夢游人》極富洞察力的地方,它揭示了人物行動背后貌似不合邏輯,其實在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種非理性的決定。

布洛赫,圖/維基百科

比方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反對死刑,但我們從來不會去反對汽車車禍。其實每一年死于車禍的人遠遠多于死刑。但是它們的象征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眼里,死刑跟劊子手的形象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它象征著一種“惡”;汽車則是跟進步、跟現(xiàn)代文明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它是“善”的。

這其實就是人類背后的一種非理性的象征思維,這種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就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方式。

布洛赫是第一個大方面地揭開了這種非理性思維的偉大小說家。

  • 經(jīng)典章節(jié)
  • 作者介紹
  • 主要內(nèi)容


大家好,我是來自廣東汕頭的九零后譯者流暢,現(xiàn)在住在上海,很榮幸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最近出版的《夢游人》三部曲。

《夢游人》

赫爾曼·布洛赫 著

流暢 譯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

俄國著名詩人布羅茨基曾說過:他寫詩是為了取悅一個影子,取悅他心目中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英國詩人奧登。而對于我來說,這個影子就是昆德拉,我迄今為止翻譯的所有作家都是從他那里發(fā)現(xiàn)的。

大概十年前,在我19歲的時候,我在廣州的一家貨運站打工。當時我從家里什么也沒有帶,只背了兩個書包,里邊裝滿了書,有王小波、卡爾維諾、昆德拉、村上春樹,都是文青必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昆德拉,當時我從他的《小說的藝術(shù)》第三章里了解到赫爾曼·布洛赫這個作家,還有《夢游人》這部偉大的作品。

當時我剛剛學會在卓越亞馬遜網(wǎng)購圖書,所以一拿到薪水就立刻訂了《夢游人》的英文版。我讀完之后非常興奮,覺得昆德拉說得一點都沒有錯,這的確是繼普魯斯特和喬伊斯之后,又一部推動了小說形式革命、更新了我們的認知的偉大作品。

所以我就立志把它翻譯成中文,中間經(jīng)歷了許多波折,有周圍人的不理解、家人的反對。我一路跌跌撞撞,中間先翻譯了布洛赫的一部小長篇《未知量》,之后又翻譯了一部他的傳記。直到去年我來到上海,才終于把《夢游人》的草稿整理出來。

《未知量》

赫爾曼·布洛赫 著

流暢 譯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15年10月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作家,比如福樓拜、托爾斯泰、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布洛赫,他們都有非常自覺的詩學觀念和美學意識;但是從未有作家像昆德拉這樣,把小說的藝術(shù)奧秘如此系統(tǒng)且毫無保留地告訴讀者。

所以除了他的小說,我在這里要向大家推薦他的四本討論小說藝術(shù)的隨筆集:《小說的藝術(shù)》《被背叛的遺囑》《帷幕》和《相遇》,這些書里也有許多關(guān)于布洛赫和《夢游人》的精彩解讀。

《小說的藝術(shù)》米蘭·昆德拉 著

尉遲秀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現(xiàn)在言歸正傳,我們開始正式討論布洛赫和《夢游人》。

首先要向不熟悉布洛赫的朋友介紹一下這位作家的生平。赫爾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歲,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發(fā)表了第一部小說,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夢游人》。

布洛赫年輕時候的照片。圖/維基百科

布洛赫的父親是一家紡織企業(yè)的老板,布洛赫早年一直服從父親的安排,學習紡織專業(yè)。他成年以后就開始逐步接管他父親的生意,然后就跟卡夫卡一樣,試圖過著一種在家庭責任和自己的理想之間掙扎的一種雙重的生活。在1927年,他終于不顧家人的反對,賣掉了家族的紡織廠,全身心地投入到數(shù)學和哲學的研究當中。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維也納是一個可以跟巴黎相提并論的歐洲文化中心,當時那里誕生了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誕生了維特根斯坦和維也納學派。在藝術(shù)方面出現(xiàn)了世紀末維也納的新藝術(shù),維也納工作室,再到裝飾派藝術(shù)。

繪畫方面有克林姆特、埃貢·席勒。在建筑方面,有阿道夫·洛斯。在寫作方面,就有著名的大作家卡爾·克勞斯、穆齊爾、卡內(nèi)蒂、茨威格、霍夫曼斯塔爾等一大堆大作家。

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哥哥,1900年攝于維也納。圖/維基百科

布洛赫正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最初研究數(shù)學和哲學,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要探究人的生活、人的存在,文學比哲學更能肩負這一使命,所以他最后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文學。

1928年,當時已經(jīng)42歲的布洛赫轉(zhuǎn)向文學之后,就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現(xiàn)代小說,當時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穆齊爾、托馬斯曼等作家已經(jīng)完成了小說的新革命,他們突破了傳統(tǒng)。

布洛赫對喬伊斯尤其推崇,認為他的《尤利西斯》是深刻反映了時代精神,對時代重大問題進行多方面認知的一部偉大作品。所以在《尤利西斯》的影響下,布洛赫就開始創(chuàng)作《夢游人》三部曲,并終于在1931年發(fā)表。

在發(fā)表《夢游人》之后,他又創(chuàng)作了一部叫《著魔》的小說,這部小說以希特勒為原型,分析納粹在德國的興起。

奧地利大街上迎接希特勒并行禮的人群。圖/豆瓣

納粹興起之后,德國就吞并了奧地利,布洛赫的人身安全自然也受到了威脅。在1937年,他在監(jiān)獄里關(guān)了幾個星期,他在獄中就開始構(gòu)思《維吉爾之死》。

出獄之后,布洛赫在維也納短暫的待了一段時間,之后在1938年,在喬伊斯、他的英文譯者繆爾夫婦等人的幫助下,開始了他流亡美國的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布洛赫年輕的時候曾到美國去考察棉花的種植;而他后半生就永遠住在美國,再也沒有回到歐洲了。到了美國之后,布洛赫就在愛因斯坦等人家里輾轉(zhuǎn)居住逗留,通過各種津貼維持創(chuàng)作,維持生活。

在1945年,他同時以德文和英文發(fā)表了《維吉爾之死》,之后就正式放棄了文學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心理學研究和政治學研究。但是迫于經(jīng)濟壓力,出版商一再要求他繼續(xù)寫小說,他迫于無奈,就把早年的一些短篇小說改寫之后,合成了一部叫《無罪者》的長篇小說。再之后就寫早前放棄的《著魔》,但是直到去世也沒有完稿。

所以他的作品其實跟喬伊斯一樣,不多。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總共只有五部,第一部是《夢游人》,第二部是《未知量》,第三部是《維吉爾之死》,第四部是《無罪者》,第五部是《著魔》。

因為他剛發(fā)表小說作品的時候,德語的文化環(huán)境實際上已經(jīng)被納粹摧毀了,而他的后半生又流亡美國,所以跟昆德拉一樣,他的影響力最初主要還是靠外語傳播的。

他的《夢游人》和《未知量》是卡夫卡的英譯者穆爾夫婦翻譯的;《維吉爾之死》是他的一個情人,一個美國的詩人翻譯的;他身后出版的《著魔》則是由他唯一的兒子翻譯成英文的;《無罪者》是《鐵皮鼓》的譯者翻譯的。

以上就是他大致的創(chuàng)作情況。

介紹完布洛赫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之后,我們就開始來講講,《夢游人》具體到底在講什么。

《夢游人》這部小說分成三部,第一部是《1888年:帕塞諾夫或浪漫主義》,第二部是《1903年:埃施或無政府主義》,第三部是《1918年:胡格瑙或現(xiàn)實主義》。我們看到副標題分了三個年份,所以它講的其實是三個年代的故事。

第一部《1888年:帕塞諾夫或浪漫主義》,講的是一個青年貴族約阿希姆·帕塞諾夫,他是家里的小兒子,他有一個哥哥,所以按照家庭的貴族傳統(tǒng),他哥哥就要繼承他們家的莊園田產(chǎn),而約阿希姆·帕塞諾夫則要到軍校里學習,成年以后就要進入軍隊。

《夢游人》英文版。圖/豆瓣

故事開始的時候是1888年,老帕塞諾夫先生去柏林看約阿希姆·帕塞諾夫,然后約阿希姆就帶他父親去夜總會,在夜總會他遇到了一個捷克的陪酒女,叫盧澤娜。

約阿希姆和盧澤娜相戀,但是按照傳統(tǒng),老帕塞諾夫要求他迎娶隔壁莊園主的女兒伊麗莎白。

約阿希姆就開始在盧澤娜和伊麗莎白之間掙扎周旋。最后,在他的朋友,已經(jīng)退出軍隊從商的貝特蘭德的建議下,約阿希姆最后拋棄了盧澤娜,轉(zhuǎn)而迎娶了伊麗莎白。

小說第二部叫《1903年:埃施或無政府主義》,講的是1903年的故事。

一個叫埃施的30歲的簿記員,即一個會計師,他跟主任大吵了一架后被解雇了,解雇之后他想要舉報,他覺得是他的同事和主任坑害了他。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工會的朋友,也是一個工會的領袖,就介紹埃施到曼海姆的一家航運公司當簿記員。在曼海姆,埃施認識了海關(guān)官員科爾恩和他的妹妹埃爾娜小姐,還有一家煙草鋪的老板洛貝格。

有一天,埃施去馬戲團看飛刀表演,看到那些飛刀嗖嗖嗖地從一個名叫伊隆娜的女表演者身上飛過,他就聯(lián)想到耶穌,覺得自己有義務拯救她、拯救這個世界,所以一時沖動下就辭掉了工作。然后他就拉埃爾納小姐、洛貝格先生兩個人,三個人一起入股了那個馬戲團,開始了摔跤表演。

在生意失敗之后,埃施就回到了科隆,迎娶他的老相識,一家酒館的老板娘亨特延太太。

《赫爾曼·布洛赫傳:不情愿的詩人》

埃內(nèi)斯汀·斯圖爾特 著

流暢 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小說第三部叫《1918年:胡格瑙或現(xiàn)實主義》。講的是1918年一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一名叫胡格瑙的商人入伍之后又當了逃兵,來到一座小城,在那里遇到了已經(jīng)是報紙編輯的埃施,還有小城司令官約阿希姆少校。

胡格瑙冒充一家子虛烏有的公司收購了埃施的報紙,并且在動亂中把埃施殺死,又把神志不清的帕塞諾夫送回老家之后,他自此過上了小資產(chǎn)階級的生活。

與此同時,小說里又出現(xiàn)了小鎮(zhèn)上一家戰(zhàn)地醫(yī)院的故事,還有一名律師太太漢娜·文德林的故事。

此外小說終于揭開了謎底,一名叫貝特蘭德·米勒的哲學博士住在柏林,與一群猶太人住在一起,他一邊寫一篇叫《價值崩潰》的論文,一邊寫小說《夢游人》小說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主人公。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小說三部曲,其實它的情節(jié)是不連貫的。這就是它有別于傳統(tǒng)小說的地方,在它那里構(gòu)成整體的不是情節(jié),也不是人物的生平,而是主題。

這個主題,就是小說里一篇叫《價值崩潰》的論文。價值崩潰這個主題,在小說里代表了現(xiàn)代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小說第一部,講的是基督教作為一個最高的價值系統(tǒng),它已經(jīng)開始瓦解,它的價值已經(jīng)過時了,但依然是確定的。像主人公一樣,他依然知道自己要信仰上帝、要忠于國家、要忠于他的貴族傳統(tǒng),他依然是確定的,雖然已經(jīng)過時了。

而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小說第二部要表現(xiàn)的主題,價值已經(jīng)開始陷入混亂,人盲目地要抓住價值,但是他已經(jīng)不知道到底哪一種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

所以第二部的主人公埃施被主任炒魷魚之后,作為一位會計員,他覺得是他的賬目里有一個錯誤,這是他的主任和同事狼狽為奸導致的,他要舉報他們才能讓世界恢復秩序。而后他在看飛刀表演的時候,又想到自己就像耶穌一樣,他要拯救這個世界。后來他的生意失敗之后,他又開始向往美國,覺得到美國才能開始新生。

這就是價值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的一個典型。他盲目地抓住一切,今天想要恢復世界秩序、恢復正義,明天想要當救世主,后天又要去美國。

第三部就是講價值崩潰的最后一個階段,所有的價值都崩潰了,已經(jīng)瓦解了,四分五裂了;跟小說的形式一樣,有五條線索,彼此獨立,彼此無法溝通。

赫爾曼·布洛赫的《維吉爾之死》英文版

第三部的主人公胡格瑙,就是價值崩潰最后一個階段的代表。他已經(jīng)不受任何價值的束縛,所以他為所欲為,只要符合自己利益的他都可以干,并且毫無罪惡感。

這個小說寫法是全新的一種把握人物的方式,是我們看待人物和世界的一種全新的方式。

我們回顧小說史可以發(fā)現(xiàn),在塞萬提斯那里,人物的自我和他的行動是統(tǒng)一的,他的人物生來就是為了冒險。

《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 著

屠孟超 ? ? 譯

譯林出版社

2002年7月

而到狄德羅《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他的自我和他的行動已經(jīng)割裂了。小說發(fā)展到這一階段,人物在他的行動中已經(jīng)認不出自己了。

后來的小說家就開始把視角轉(zhuǎn)向人物的內(nèi)心,通過書信,還有心理分析的手法,寫人物的內(nèi)心。心理小說的高峰,就是20世紀初的普魯斯特和喬伊斯。喬伊斯是用意識流,把人物內(nèi)心每一秒所有的內(nèi)心活動都客觀地記錄下來;而普魯斯特則不厭其煩地對人物進行心理分析。

在普魯斯特和喬伊斯之后,心理小說已經(jīng)達到巔峰,后世的作家覺得已經(jīng)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寫了。這時候卡夫卡橫空出世了,他又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視角。

卡夫卡筆下的人物,像《審判》里邊的約瑟夫·K,還有《城堡》里的K,他們也有內(nèi)心活動,但是這種內(nèi)心活動有別于喬伊斯和普魯斯特的人物,K每時每刻想的東西是沒有記憶、沒有聯(lián)想的,他想的都是我眼前的困境,我要如何采取行動應對。

《審判》

卡夫卡 著

文澤爾 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卡夫卡的同胞布洛赫又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卡夫卡筆下的K,他的心理活動還是理性的,還是在想著我要如何應對、如何采取行動;而布洛赫筆下的人物,像埃施,已經(jīng)被一種非理性的力量控制住了,他的所有行動都是出于一種超出個人的非理性邏輯。

這種邏輯就是把任何具體的東西都看成一個象征。

比如說第二部一開場,埃施跟主任吵架以后,就覺得世界像一個巨大的賬本,這個賬本里有一個錯誤。這個錯就是他的主任還有他的同事所為,要把他們告發(fā)之后,這個世界、這個賬本才能夠恢復正常。

而他在馬戲團里面看到飛刀表演之后,就連聯(lián)想到耶穌的十字架,然后他就希望自己像耶穌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樣才能夠拯救世界。

這就是《夢游人》極富洞察力的地方,它揭示了人物行動背后貌似不合邏輯,其實在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種非理性的決定。

布洛赫,圖/維基百科

比方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反對死刑,但我們從來不會去反對汽車車禍。其實每一年死于車禍的人遠遠多于死刑。但是它們的象征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眼里,死刑跟劊子手的形象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它象征著一種“惡”;汽車則是跟進步、跟現(xiàn)代文明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它是“善”的。

這其實就是人類背后的一種非理性的象征思維,這種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就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方式。

布洛赫是第一個大方面地揭開了這種非理性思維的偉大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