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wǎng)商 · 2017-04-25 來源:京博國學
一位印度工程師,在飛往德國的航班上看到這樣一幅景象:
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加上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臺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而中國乘客則拿著手里的ipad、手機看電影打游戲,或是大聲討論購物與免稅。后來,這位印度工程師寫了一篇紅遍網(wǎng)絡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名字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jīng)。
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fā)現(xiàn),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fā)達國家!
如此嚴重的論斷未免武斷,但“閱讀”在中國遭遇的尷尬卻毋庸置疑。
誰說中國人不讀書?中國人還看微信呢!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曾組織一次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4.3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中國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而到了2013年,國人人均讀書更是令人瞠目結舌!一年中人均讀書僅0.7本!
原因何在?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沒有時間”。而在有限的閱讀時間的分配上,人們花在新興媒體上的時間遠多于花在傳統(tǒng)紙質媒體上的時間。
難怪有人調侃說:誰說中國人不讀書?中國人還看微信呢!
時間不夠,沒空閱讀,只是一個借口
事實上,我們并非自己所說的那么忙。時間不夠,沒空讀書,只是一個方借口。更根本的原因是,中國人的心太浮躁了,急功近利,讀書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當我們談論讀書時,談論的是成功學,是升學、升值和升職;
當我們談論閱讀時,讀的只是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
書對我們的意義是曬,而不是讀。
而現(xiàn)在的閱讀環(huán)境也令人堪憂。如今市場上最熱銷的,不是優(yōu)質有營養(yǎng)的書,更多的是一些粗制濫造的成功學,或是各種噱頭、趣味低級的書籍。
家庭和社會的讀書氛圍也令人唏噓。孩子從小便被父母安排好人生路徑,讀貴族小學、上名師高中、考名牌大學……這樣迫切的引導,又怎能培養(yǎng)下一代的讀書好習慣?那些洶涌而來的興趣班、補習班,又如何讓孩子擁有自由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是時候,找回美好的閱讀時光
以前我們會認認真真地讀一本書,甚至在書里夾一片樹葉作為書簽。現(xiàn)在,我們旁若無人地玩手機。
以前我們去圖書館。一本書就可以呆一個很美好的下午?,F(xiàn)在,我們去電影院、去KTV、去泡吧……就是想不起圖書館那一排排的書架。
以前我們和朋友見面,聊喜歡的作家,聊一本好書。現(xiàn)在,我們在星巴克和朋友聊工作、聊房價、聊股票……
以前出門遠行,父母會叮囑說,“帶上一本書,旅途才不會孤單?!爆F(xiàn)在出遠門,我們隨身帶著電腦、ipad、手機,好像永遠在忙碌,卻永遠感到孤獨。
今天是4月23日。
也許你知道它屬于金牛座,但也許你不會知道今天是世界讀書日。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讀書,需要些許寧靜,需要給我們的心靈找到一方凈土。今天,讓我們放下手機,重新找回閱讀的快樂,從此做一個沉浸在書海中無法自拔的人。
下面,小編編輯精選了17本古人留下來的智慧精華書籍,以饗大家:
一、《論語》: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
論語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不僅中國人,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
凡關心吾中華民族之生命前途,必連帶關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傳統(tǒng)。凡關心吾民族文化傳統(tǒng)者,又必關心及于吾古圣先師之孔子。
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60歲,都讀《論語》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錢穆
讀《論語》,還沒有讀《論語》的時候是這么一個人,讀了《論語》之后就變了另外一個人;如果說你讀了《論語》之后還是原來那個人,表示你沒有把《論語》讀到腦子里頭。
——朱高正(臺灣著名學者哲學家)
二、《孟子》:教你如何激發(fā)斗志
《孟子》言:“吾養(yǎng)吾浩然之氣?!?/p>
《孟子》的文氣極為雄壯,如孟子其人,泰山喬岳。
儒家以孔子發(fā)端,孟子暢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論語》,是在學者大根大本確立之后,激發(fā)其昂揚的志氣。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讀《孟子》,以激其發(fā)越,即是期望通過閱讀《孟子》來激發(fā)學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三、《老子》:大氣做人,小細做事
在這復雜的社會中,很多人時常感嘆自己不懂得與他人相處,老子也曾有感于復雜的人際關系,于是悟出了大氣做人的三個主張,即“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p>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澆?。淮嫘臉銓?,不居于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這一切,說的就是要大氣做人。
大氣做人,若懂得了甘為居下,謙虛不爭,委曲求全,則心胸也就自然開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就更美好了。這對于現(xiàn)代來說,特別是人際關系愈來愈復雜的時代,老子的大氣思想,無非對我們在為人處世中頗有指導借鑒意義。
四、《莊子》:心無旁騖專注于一件事,結果都不會太讓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兩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對人生的放任,而是因為有更值得在乎的東西。
“乘物游心”,典出《莊子·人世間》,所謂乘物,就是脫出凡塵俗世,而游心,就是順其自然,獲得精神的自由。
莊子主張清靜無為,一切順其自然,摒棄“人為”,這“無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極避世,然而所謂“無用之為大用”,在莊子不滯于外物的自然隨性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處事法則,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態(tài)去追求在乎的東西,這種心態(tài)有時候甚至比進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態(tài);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專注。乘物以游心,只心無旁騖專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結果都不會太讓人失望。
五、《心經(jīng)》:靜心,凈心
心浮氣躁的時代,氣定神閑是一種奢侈,靜心專注是一種考驗。
我們的心里每天都會堆滿事情,生活、工作、情感,纏成線團擾亂思緒,所以我們易怒、郁結、低落,而讀《心經(jīng)》,在今天,依然是我們靜心的良藥。
在浮躁當下,讀《心經(jīng)》非常適合人們日常修行,工作煩悶時,讀《心經(jīng)》,平復心情,豁然開朗。讀《心經(jīng)》可斷雜念,降低我執(zhí),減少煩惱。讀《心經(jīng)》最直接的收獲,就是平心靜氣。在凝神靜思間,你雜念漸消,清凈平和。心安定了,便能擺脫煩擾,生發(fā)智慧,這恰是禪的本意所在。
六、《金剛經(jīng)》:學會舍得
《金剛經(jīng)》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就是說,未來發(fā)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讓它雜亂,要做什么就專心做什么;當這件事情過去了,我絕不留戀它。
每個人在“舍不得”的時候,究竟能做什么?
多年來,臺灣知名作家蔣勛,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盤坐讀一遍《金剛經(jīng)》。
為什么是《金剛經(jīng)》?其實他也不十分清楚,
“只是覺得讀了心安,就讀下去了?!?/p>
蔣勛把《金剛經(jīng)》隨手帶在身邊,沒事的時候就讀一段。一次一次讀。像經(jīng)文里說的“不驚、不怖、不畏”,文字簡單,初讀很容易懂。不驚嚇,不恐懼,不害怕,讀了這幾個字,懂了,覺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離開經(jīng)文,回到生活,有一點風吹草動,東西遺失,親人生病,病疫流行,飛機遇到亂流,狂暴風雨,打雷、閃電、地震──還是有這么多事讓人害怕、恐懼、驚慌。
“我因此知道:讀懂經(jīng)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實做到,原來這么困難。我因此知道,原來要一次一次讀,不是要讀懂意思,是時時提醒自己。該“舍得”的時候,舍不得,我也一樣驚慌、害怕、傷痛?!?/p>
人生就是一場舍得和舍不得的旅行,引用蔣勛先生的一段文字“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許許多多舍不得,原來,都必須舍得;舍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 無論甘心,或不甘心,無論多么舍不得,我們最終都要學會舍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