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纓絡(luò)經(jīng)·有行無行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句佛教名言指引著人們的行為,讓很多人以善良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根本。
但實際上,這句話并沒有理論基礎(chǔ)。
也就是說,他是不科學(xué)的,善的結(jié)果不一定是善報,也可能是惡報,惡的結(jié)果也不一定是惡報,也可能是善報。
這句話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期望,它勸誡人們秉持一顆善心,這樣世界便會更加美好。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篤信這句話的人們感到非常難以理解,為什么越是心地善良的人,往往命越差?
人善被人欺,這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共識之一。
善良,就意味著天真,意味著沒有心機,這樣的人正是那些心術(shù)不正之人下手的對象。
對于那些缺乏道德與人性的人來說,善良是一文不值的東西,而利益和好處則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在他們看來,相比于那些心機深沉的人,那些心地善良的人更愚蠢、更好騙、更不容易實施報復(fù)行為。
因此很多時候善良的人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一樣,吸引著虎狼之心前來利用與欺騙。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很多人心地善良,是因為他們相信人性本善,善良換來的一定是善良,而并不意味著他們好欺負。
相反,越是善良的人,可能越是經(jīng)歷過人情冷暖,越是經(jīng)歷過世間的痛苦,他們理解他人的內(nèi)心,所以希望用善良去融化他人。
而當(dāng)他們被傷害之后,他們的反應(yīng)會比那些冷漠之人更加強烈,因為他們的信念受到了沖擊,所以他們要去保護內(nèi)心所堅持的東西,他們要讓利用他們的人吃不了兜著走。
善良與不幸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不幸的命運使人行善,過度的善良讓人不幸。
一個人若是從小就受到不公的對待,嘗盡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他人的冷漠和白眼中長大,那么他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憎恨與報復(fù),另一個就是善良與膽怯。
決定人們變化的或許就是那裂縫中的陽光,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引導(dǎo)和幫助將決定他們的未來。
如果沒有他人的幫助,那么他們將封閉自己的內(nèi)心,對他人感到恐懼,對自己也感到無能為力。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逆來順受,不敢伸張正義,也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
這些行為表現(xiàn)在外人看來是善良,但實際上這是懦弱、自我懷疑與否定到極致的一種表現(xiàn)。
這不僅不會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即使有,也是微弱的,還會給居心叵測之人欺負你、利用你的機會。
所以,有些人的善良并不是善良,而是負面經(jīng)歷所導(dǎo)致的懦弱、膽怯與懼怕他人的性格特征,他們的命運被牢牢地束縛著。
善與惡看起來是對立的,但卻也是統(tǒng)一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有時候,你以為的善在別人看來可能是惡,而你以為的惡在別人看來可能是善。
因此,善惡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評判善與惡的標準也有所不同。
在人際關(guān)系中,有些人不會察言觀色,不夠了解他人,他們認為只要是自己認為的善一定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但很多時候并不是這樣,別人是否愿意或者能夠接受你的善良是因人而異的。
有些人性格好強,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幫助,或者內(nèi)心自卑且極端,認為他人提出幫助自己就是看不起自己,是對自己的一種炫耀,因此對他們的善其實是一種折磨和諷刺,不會被他人所接受,甚至?xí)獾剿说姆磽簟?/p>
其次,關(guān)心他人以及提出幫助的時機也要有所講究。在公共場合特別是朋友親戚在場的時候,詢問別人的困難或不幸是不合適的,而應(yīng)該選擇人少的時候再詢問和幫助。
但有些人一根筋,認為善可走天下,由此引發(fā)別人的不快。
人與人是不同的,你的善良在別人看來不一定是善良。人們的反應(yīng)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善良換來的不一定是善良。
善良是美德,更是一種人性的藝術(shù)與學(xué)問,何時表現(xiàn)、怎樣表現(xiàn)等問題是善良的人們都應(yīng)該思考的,以往的思維方式應(yīng)該被摒棄。
如果能夠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你的善良,相信你的命并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