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上下求索 北京時間 12/19/2007 主題:新唐人請不要再玷污百老匯 [博訊論壇]
“圣誕晚會”從18號星期二到26號星期三,在紐約74街到75街之間的百老匯碧肯劇院(Beacon Theatre)演出。票價從48美元到128美元。在發(fā)動一大批人員進行“賣票總動員”,使出渾身解數后,第一場演出也被宣揚的冠冕堂皇。只是這種不入流的演出打著百老匯的旗號,堂而皇之地登入大雅之堂,實在是玷污了百老匯的百年光榮。
百老匯是美國戲劇的代名詞,“百老匯區(qū)” 是指延著百老匯大道 (Braodway) 從位在曼哈頓西 41 街 (West 41st Street) 的 Nederlander Theater 劇院往北至西 53 街 (West 53rd Street) 的 Broadway Theater 劇院, 而真正位在百老匯大道上的劇院只有 Marquis、 Palace、 Winter Garden 跟 Broadway 這 4 家劇院。沿著百老匯區(qū)周圍林立的劇院也都歸在百老匯區(qū)。
位于紐約曼哈頓百老匯大街中段兩旁的劇院是美國戲劇演出的中心。任何一出戲只要在百老匯的某一劇場有了成功的演出,它就會名揚全美國和整個英語世界,甚至整個西方世界,于是該劇院就會在各地被演出。出自同樣的道理,大多數在美國各地演出成功的戲也會搬到百老匯演出,然后再通過百老匯的名氣向其它地方推進。
新唐人借用百老匯的名聲,本身就是對百老匯的玷污。實際上,以新唐人這種不入流的演出是不可能進入真正的內老百匯演出的。所以新唐人不得不選擇了這個位于百老匯的碧肯劇院,其實這個劇場只能算是外外外百老匯了(百老匯有內外之分,百老匯大街44街至53街的劇院稱為內百老匯,而百老匯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稱為外百老匯,內百老匯上演的是經典的、熱門的、商業(yè)化的劇目,外百老匯演出的是一些實驗性的、還沒有名氣的、低成本的劇目,但這種區(qū)分在近年來也越來越淡化,于是又出現了“外外百老匯”),但這并不妨礙新唐人拉大旗、扯虎皮,號稱在百老匯演出。大家想想也是,這個層次的演出,怎么配在真正的百老匯演出。但也正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層次太低,所以新唐人不得不拉起百老匯的大旗,在名義上提升自己的檔次,也好欺騙不明真像、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只會看熱鬧、不會看門道的外國人。
新唐人的“推票”方式更是玷污百老匯的名聲。扯起大雅之旗的新唐人,在賣票的手法上實在是有傷大雅。他們不惜發(fā)動大法弟子開展了“賣票總動員”,你看看他們穿著皇袍,披著馬褂,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就往人手里硬塞宣傳品。新唐人在大把數錢的同時,苦得是大法弟子,一位來自多倫多的弟子在《神韻晚會賣票體悟》中說,雖然弟子們“走家串巷介紹神韻晚會”,但局面仍然是“票不動”、“票不走、走得慢”,“票不出去”成了大法弟子們最大的心病。而另一位加拿大弟子自稱辛辛苦苦一大早從多倫多開車十多個小時趕到紐約,投身當前“最緊急的事情”――“推票”、“售票”,但面對的也是“目前的賣票形勢和推票的現況還是表明遠遠不夠”的嚴峻形勢,雖然有他這樣來自紐約以外的援兵和紐約本地的弟子們一起干,“但感覺還是(人)太少了”,“我們仍面臨著很艱巨的售票任務”。
新唐人的“自吹自擂”更是有違百老匯的傳統(tǒng)作風。在近幾年,新唐人組織的“新年文藝晚會”,觀眾無幾,慘淡收場,什么“舞蹈大獎賽”、“華人聲樂大賽”、“鋼琴大獎賽”、“書法大獎賽”等等也應者了了,在黔驢技窮的情況下,竟然迎合外國人的口味,搞起了圣誕晚會。是啊,中國人了解了,不買你的帳了,再轉向外國人,不過從這場“中西合璧”的不倫不類的演出來看,外國人也是看得一頭霧水,但你如果看看大紀元的采訪炒作,就會發(fā)現,不少人對這場演出充滿贊譽之詞,什么紐約藝術家驚贊圣誕晚會“與神同在”呀、什么國際一流水平整體效果完美呀、什么晚會展現做人需要的美德和精神呀等等,一看就知道這是一群外行人,是新唐人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又一手法罷了。任何一場演出,好壞的評判由觀眾來作出,這種自吹自擂的作風,有辱百老匯的作風。
新唐人,請不要再以這種冠冕堂皇的手法,玷污百老匯了。
本文網址:http://www.peacehall.com/forum/boxun2007b/4149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