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分析“法輪功”癡迷者癡迷“法輪功”的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法輪功”癡迷者已經(jīng)錯誤地把“法輪功”作為滿足五個不同層次需求的一種重要手段,李洪志抓住這一點,對“法輪功”癡迷者進行精神控制。
下面,筆者從需要層次的角度出發(fā),探析“法輪功”癡迷者產(chǎn)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五個方面的對策,以幫助“法輪功”癡迷者盡快擺脫李洪志的精神控制。
一、關心弱勢群體,在解決生存之道上下功夫
馬斯洛認為,生理需要是人類的第一層次需要,它是指能滿足個體生存所必須的一切需要。比如,對食物、健康、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總是盡力滿足這類需求。比如,當一個人在饑餓時往往不會對其它任何事物感興趣,他的主要動力是弄到食物。即使在今天,盡管社會民生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仍然有一些人不能完全滿足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一些“法輪功”人員,在參加“法輪功”之前就已經(jīng)遇到了來自于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疾病、健康等方面的壓力。比如,從性別上來看,以女性為多。練功者女性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婦女癡迷者以離婚、家庭危機、下崗、內(nèi)退和身患疾病者居多,他們感到一種強烈的生存危機,缺乏安全感。由于受社會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民生政策不可能十分完善,如果不認真地幫這些人解決生存之道,他們的生存問題受到挑戰(zhàn)。
在這種情況下,“法輪功”宣傳可以不打針、不吃藥等就能解決生存問題,一些弱勢群體看到這種“成本很低但是效果很好”的萬能“靈丹妙藥”時,就喜出望外,他們當然就容易被吸引進去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欺騙,許多法輪功癡迷者由于不打針吃藥,而延誤了病情,導致喪失生命。比如,1998年農(nóng)歷臘月底,“法輪功”練習者,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52歲的王守金和他父親王慶潤3天內(nèi)先后去世,是“法輪功”誘騙他們諱疾忌醫(yī),結果小病拖成了大病,由肝硬化初期變成了肝硬化晚期,最后斷送了性命。在這種時候,李洪志又宣傳那些人是由于“層次不夠”,對“法輪功”的“忠心程度不夠”。比如,已經(jīng)瀕臨死亡的王守金,仍一心念著“師父”的“法輪功”。醫(yī)院給他開了藥,他堅決不吃,醫(yī)生給他打針,他堅決反對。他對家人說:“我這是在‘消業(yè)’,‘師父’說了,不能吃藥,吃了藥就是積攢了‘業(yè)力’,就上不了層次了?!?998年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七,王守金不治身亡。因此,凡是靠身體自我恢復成功的情況都是“法輪功”的功勞,都是“層次提高”和“忠心”的“成功案例”,凡是不成功的人均成了“層次不夠”和“不夠忠心”的“失敗案例”。練上了“法輪功”后的人,只能聽信李洪志的“消業(yè)”論,小病忍著,大病挺著,小病“消”成了大病,輕病“消”成了重病,更有一些人沒能把“業(yè)力”轉化成“德”,卻被“業(yè)力”給“消”去了生命。于是,這些癡迷者的精神就很容易被控制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進一步轉化癡迷者,要進行必要的科技知識普及,耐心細致地告訴他們,“法輪功”是不能解決生存問題的。同時,還要切實關心幫助弱勢群體,特別是要關注那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困難的群眾,讓他們在生理需求上盡量減少缺失,不再受一些歪理邪說的誤導。因此,不斷擴大民生覆蓋范圍,解決那些在生存上存在困難,特別是要解決那些“法輪功”癡迷者中生活窘困的人的生存問題。幫助癡迷者解決生存之道是轉化癡迷者的一種有效途徑。當然,僅靠國家的力量是有限的,還需要廣泛發(fā)動社會的力量來盡量幫扶弱勢群體,幫助那些在生活上有困難的群眾需要得到力所能及的幫助,讓民生關注達到全覆蓋。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民生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和升級,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幫扶力度不斷加大,那些因為生理需求缺失而寄希望于靠歪理邪說來擺脫困境的情況將會進一步減少。
二、建設和諧社會,在加強社會穩(wěn)定上下功夫
馬斯洛認為,安全需要是人類的第二層次需要,指能滿足個體免于身體與心理危害恐懼的一切需要,如收入穩(wěn)定、強大的治安力量、福利條件好、法制健全等等。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wěn)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
對許多人而言,安全需求表現(xiàn)為安全而穩(wěn)定以及有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勵的人,在評估職業(yè)時,主要把它看作不至失去基本需求滿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員認為對員工來說安全需求最重要,他們就在管理中著重利用這種需要,強調(diào)規(guī)章制度、職業(yè)保障、福利待遇,并保護員工不至失業(yè)。如果員工對安全需求非常強烈時,管理者在處理問題時就不應標新立異,而應該避免或反對冒險,讓員工們循規(guī)蹈矩地完成工作。
由于種種原因,社會上難免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因素,比如,下崗失業(yè),社會犯罪,太空威脅等,這會增加人們對社會的恐懼感。特別是,李洪志又過度地夸張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甚至鼓吹宇宙大爆炸理論等,更增加了人們對社會和宇宙的不安全感。如,李洪志煞有介事地說人類文明至少經(jīng)歷了81次“周期性的變化”,他說:“現(xiàn)在……社會在整體往下滑?!薄澳惴祷氐皆瓉砣祟惿鐣@個境界當中,不用太高,你回頭看一看人、今天的人類社會,就會發(fā)現(xiàn)很可怕!真的很可怕!你看現(xiàn)在這個人類真是十惡俱全?!薄叭巳绻倩氯ゾ兔媾R著毀滅,徹底的毀滅,那叫:形神全滅,很可怕!”有些癡迷者生活上,生理上雖然不存在什么困難,但是因為擔憂安全的原因,而導致誤入李洪志的“法輪功”。李洪志一直鼓吹自己是社會和宇宙的救世主。比如,李洪志鼓吹“政府無用論”,目的是宣揚要用“法輪功”來統(tǒng)治全世界的思想,要奪取“超政府”、“超法律”的權力。于是那些對社會、對宇宙充滿恐懼的人,就很容易上他的當。
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用科學的理論和事實來批判這種社會恐懼論,又要切切實實地建設和諧社會,打擊社會犯罪,切實增加社會穩(wěn)定性,增加人們的安全感。同時還要,用科學手段將宇宙的奧秘知識向世人普及,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社會實在進步,不是在倒退,宇宙也不是很危險的,社會的不穩(wěn)定程度也遠非達到李洪志所描述的程度,也要幫助人們科學地評價社會的平安程度。同時還要設法告訴人們只有靠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努力才能減少不穩(wěn)定的因素,靠李洪志的“法輪功”理論是無法解決社會不穩(wěn)定性問題的,他們的理論和行為只能增加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不安全的誘因。
三、加強人文關懷,在擴大人際交往上下功夫
馬斯洛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他有社交的需要。社交需要是人類的第三層次需要,指能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一切需要,如友誼、愛情、歸屬感等等。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社交需求就會凸顯出來,進而產(chǎn)生激勵作用。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這一層次是與前兩層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層次。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員工的精神,導致高缺勤率、低生產(chǎn)率、對工作不滿及情緒低落。
管理者必須意識到,當社交需求成為主要的激勵源時,工作被人們視為尋找和建立溫馨和諧人際關系的機會,能夠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的職業(yè)會受到重視。管理者感到下屬努力追求滿足這類需求時,通常會采取支持與贊許的態(tài)度,十分強調(diào)能為共事的人所接受,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等業(yè)務活動,并且遵從集體行為規(guī)范。
很多“法輪功”癡迷者,既不是對生存問題擔心也不是對社會穩(wěn)定問題擔心,而是對缺乏良好的人際交往,總覺得沒有歸屬感。有的是不善于社會交往,有的是在交往中經(jīng)常遇到釘子,不喜歡再交往。但是,這種人從內(nèi)心上還是希望得到交往。但是,客觀上得不到有效交往,于是在歸屬感上產(chǎn)生巨大缺失。他們處于弱勢生存狀態(tài),屬于社會的邊緣,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缺乏歸屬感。這種人往往很孤獨,需要社會給與深度的關懷。但是,由于主觀和客觀等因素決定了,他們不能有效交往,因此,他們處于一種深度的痛苦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法輪功”提供了這樣一種環(huán)境,讓練習者,集體“練功”,集體談心得體會,相互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啟發(fā)”,大家都成為“教友”,產(chǎn)生一種所謂的“集體的溫暖”。于是,癡迷者感到了來自于組織的“關心”,于是癡迷者就認為找到了自己的“家”。他們越是這樣自我封閉和自我欺騙,就越是增加對“法輪功”群體的歸屬感和依賴感,越是與圈外人拉開距離,越是離不開這個“組織”。實際上,這是一種群體性的誤導,是群體性的偏差。
針對這種交際缺乏性的癡迷者,我們應當我們盡量營造良好的交際環(huán)境,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交際環(huán)境,要營造一種良好的人文氛圍。比如,建立公共活動環(huán)境,提供多種活動載體,讓各種類型的人都有自己的健康交際,從那里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找到屬于自己真正的“家”,不再誤入歧途,走錯“家門”。
四、倡導社會公德,在維護公平正義上下功夫
尊重需要是人類的第四層次需要,指能滿足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及自己對自己認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譽、地位、尊嚴、自信、自尊、自豪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受他們,并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工作。他們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這是由于別人認識到他們的才能而得到的。當他們得到這些時,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同時就其內(nèi)心因對自己價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不能滿足這類需求,就會使他們感到沮喪。如果別人給予的榮譽不是根據(jù)其真才實學,而是徒有虛名,也會對他們的心理構成威脅。
一些“法輪功”癡迷者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社會承認度的期望值很高,但是現(xiàn)實中又不能得到很好滿足。于是,他們感到社會不公平,感到社會不真、不善、不美,因此,對社會憎恨。
針對這種情況,“法輪功”提出所謂的“真、善、忍”,癡迷者在參加“法輪功”活動過程中,“教友”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鼓勵”,無論誰有“心得”,立刻得到其他“教友”的羨慕眼光,于是,大家都感到一種“成功感覺”,甚至得到“師父”的“表揚”,總覺得自己很受“尊重”,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一些自己的一點神經(jīng)質的錯覺感受,也會得到“教友”認可和師父的肯定。受心理學中的“從眾性效應”現(xiàn)象影響,于是癡迷者越來越走向神經(jīng)質的錯覺感受,從而形成心理學中的“極端性轉移”現(xiàn)象,出現(xiàn)集體性偏差。
為此,我們除了要加強說服教育以外,還應當倡導社會公德,積極加強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標桿,引導人們形成一種的正確的公平觀,形成正確的正義感,讓公平正義成為社會的主流,讓社會公德成為一種核心,不然社會道德滑坡,不要讓堅持公平正義的人吃虧。要形成一種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讓失落者找到自己的自尊。
五、拓展成長空間,在搭建發(fā)展平臺上下功夫
自我實現(xiàn)需要是人類最高層次需要,指滿足個體把各種潛能都發(fā)揮出來的一種需要,如不斷的追求事業(yè)成功、使技術精益求精等等。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xiàn),或是發(fā)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于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要滿足這種盡量發(fā)揮自己才能的需求,他應該已在某個時刻部分地滿足了其它的需求。當然自我實現(xiàn)的人可能過分關注這種最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以至于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絕對懶惰的人沒有,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追求價值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成長需要的時候,特別是社會上一些層次比較高的人,往往都有一種追求自我價值體現(xiàn)的需要。實際上,不同的人,對自我實現(xiàn)價值的內(nèi)容選擇和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是喜歡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有的人喜歡現(xiàn)實的東西。比如,有的“法輪功”練習者,本身在社會的地位并不錯,而且學歷層次也比較高,但是,他們喜歡虛無縹緲的東西,因此就喜歡上了“法輪功”。因此,他們覺得這是達到“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一種選擇。比如按照“法輪功”所說的,他們通過練習“法輪功”可以追求“圓滿”,“上層次”,甚至可以成仙成佛的。取締法輪功非法組織后,李洪志更是拿弟子們的生命當個人賭注,多次鼓動弟子們要放下生死,去從事違法活動。如《去掉最后的執(zhí)著》要求:“其實這也是到了放下最后執(zhí)著的時候了?!薄拔疫€告訴大家,別看我有許多大法弟子被迫害死了,法已經(jīng)定了:他們的生命將和迫害他們的那個最高的生命調(diào)換位置(在大紐約地區(qū)法會的講法和解法)?!薄胺ㄝ喒Α睂⒁恍┳诮趟枷脒M行嫁接處理,融合到其中,給人一種錯覺,仿佛“法輪功”就是一種“宗教”。因此,那些追求虛無縹緲的人,就容易上當。
因此,要轉化這種類型癡迷者很難,因為他們是追求一種高層次的需要的人。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解釋,當一個人追求高層次的需求時,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地進行。產(chǎn)生一種“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沖動,給人的感覺是在追求信仰。為此,一方面要想辦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一方面,在工作上,要盡量地為每一個人創(chuàng)設不同的健康發(fā)展平臺,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空間,給每個人提供成長的空間,不讓其他人步后塵,也要讓那些癡迷者感到,脫離“法輪功”之后,仍然有自己發(fā)展的空間,仍然可以自我實現(xiàn)。
轉化“法輪功”癡迷者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癡迷的原因不同,轉化的手段也應該不同。有的可能是五種層次中的一種原因,有的可能是幾種原因都存在。不過,任何人的需求層次都會受到個人差異的影響,并且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不排除個別高層次的人追求低層次的需要,而低層次的人最求高層次的需要。只有找到真實原因,進行分類轉化,才可能有針對性地轉化那些癡迷者。原因不排除,即便癡迷者不癡迷“法輪功”,也有可能癡迷其他類似的東西。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不斷加強各方面對“法輪功”癡迷者的關心幫助,會有越來越多的癡迷者擺脫李洪志的精神控制。這個時期就在不久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