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孝,盡孝”的侯善忠一家
侯善忠的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老母親已年近九十歲,侯善忠和媳婦也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隨著老母親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侯善忠和媳婦便毅然擔(dān)負(fù)起了照顧母親的義務(wù),主動將老人安置在寬敞明亮的正房中。十幾年來,伺候母親起床、穿衣,為母親喂飯,擦臉,洗漱,早已成了夫婦二人每天必做的事情。除了細(xì)心照顧老母親的飲食起居外,夫妻二人還非常關(guān)注老母親的精神生活,不論有多忙夫婦二人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陪老母親聊天、散步、曬太陽,讓老人衣食富足的同時也心情暢快。夫妻二人的孝老、敬老行為潛移默化的教育了他們的晚輩,讓他們能時刻感受到“孝”,體會到“孝”,學(xué)習(xí)到“孝”。
三個兒媳爭先侍候年邁公婆
有戶人家在公婆生活無法自理后,三個兒媳不僅沒有推諉贍養(yǎng)老人的責(zé)任,相反她們爭搶著將公婆接回自己家中侍奉。一直以來,公婆都感到很“為難”,通常是大兒媳沒侍奉幾天,二兒媳就著急將他們接走了,而二兒媳伺候沒多久,三兒媳又上門了。無論哪位兒媳對老人的照顧都是無微不至,二老的“為難”其實就是一種幸福。每逢二位老人的生日,兒子兒媳們無論多忙都會齊聚一堂,為老人擺設(shè)壽宴慶祝生日,過節(jié)時她們也都會爭先為老人添置衣物、鞋帽。老人身體不適時,她們更是搶著為老人尋醫(yī)買藥,床前伺候,絕不推脫懈怠。她們的做法,不僅讓年老的公婆倍感溫暖,更讓同村的人深受感動。
“孝文化”村的獨特魅力
為使全村共同孝親敬老,侯王村逐戶簽訂了“贍養(yǎng)協(xié)議”,其中包括:60歲以上老人與子女分居的,子女必須每年供應(yīng)老人口糧600斤(其中細(xì)糧占80%);給老人每人每月50元零花錢;讓老人住正房,把向陽的房間留給老人住,且居住面積不少于15平方米等,為村里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為更好地督促村民“盡孝,行孝”,村里每年都評選孝親敬老模范,在整個村莊內(nèi)形成孝順光榮、敬老可敬、不孝為恥的良好氛圍和風(fēng)氣。另外,侯王村還建起了全國第一家“孝文化廣場”,設(shè)置了“孝文化”警句格言、“二十四孝”、“孝文化長廊”、“百孝石”、“中國當(dāng)代偉人孝德榜”、“王墳鎮(zhèn)十大孝星”、“勸孝歌”等內(nèi)容,對于孝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馮先家對“孝”的獨到見解
“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孝”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但許多人對“孝”的理解還不太全面,都認(rèn)為“孝”無非就是讓老人吃飽穿暖,沒有衣食之憂而已,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也是最初級的“孝”。在我看來,對老人的“孝”分為三種境界:一是“養(yǎng)”,就是方才所說的讓他們吃飽穿暖;二是“敬”,即維護老人的尊嚴(yán),具體說來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就以提升老人的社會地位,讓他們過得體面;三是“順”,即順從老人的意愿,不與之爭執(zhí),讓他們精神愉快,活得舒心。只有這種三種境界都做到了,才是對老人真正的孝。
馮先家的“以孝治村”理念
孝順和孝敬只是“孝”的初級層次,“孝”還表現(xiàn)為一個人愛崗敬業(yè),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社會做出一份應(yīng)有的貢獻;再從更高層次上講,“孝”還體現(xiàn)為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和熱愛,對社會主義信念的堅持和擁護,正所謂“大孝愛國、中孝敬業(yè)、小孝持家。”農(nóng)村問題無非就是夫妻婆媳矛盾、鄰里爭端、兄弟姊妹不和等因素,這無一不與“孝”有關(guān),若是在農(nóng)村人人都“知孝、懂孝”,懂得孝敬老人,善待家人,團結(jié)鄰里,那么許多矛盾糾紛也就不復(fù)存在了。這些年我大力提倡“以孝治村”,從“知孝、倡孝、督孝、評孝、傳孝”5個方面弘揚“孝老敬親”美德,讓孝老敬親成為一種文化。通過“以孝治村”,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質(zhì),家家戶戶都“養(yǎng)老、敬老、順老”。
邪教違背中國“孝道”
一些邪教雖然宣傳做好人好事,但從實際情況看,一些村民只要練了功,往往什么都不管,不上班了、不種地、不管家,變得非常自私自利,這樣既讓家中老人天天擔(dān)心掛念,又置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于不顧。小不能孝老,大不能孝國,這與我們倡導(dǎo)的“孝”是不符的。自古邪不壓正,社會需要正能量,只要人與人之間相互關(guān)心關(guān)愛,互相幫助,讓整個村莊能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