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教子的故事千百年來婦孺皆知,不僅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更堪稱是打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深刻烙印的歷史教科書。時代變遷、觀念發(fā)生轉變,受國內國外新思潮影響,中國教育理念不斷受到沖擊挑戰(zhàn),“孟母教子”的觀念是否還適應當今社會?我們又該從中汲取何種養(yǎng)分?社會多重壓力之下,中國的母親又該如何面對“教子”,如何面對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兩難的尷尬境地?
孟母仉氏是戰(zhàn)國時期魯國大夫黨氏的女兒,很有賢德,孟子3歲喪父,全靠母親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jié),撫育其長大,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約禮,數(shù)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可以說孟子之所以能成為“亞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親。不僅如此,這位中國最著名的良母還為后世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以至于時至今日,“三遷擇鄰 斷機教子 殺豚不欺子 萬事禮為先 勸子遠行”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成人儀式必要嗎?
采訪學生袁銘澤及其指導教師楊老師
主持人:首先在探討之前,我想先介紹一個人給大家認識,就是我身邊的這個年輕的小伙子,之所以說他年輕,就是因為前兩天剛舉辦完成人禮,剛滿十八歲。父母專門為他在我們旁邊的孟廟定制了一款古裝版的成人禮。參加這樣一種成人禮感受如何?
袁銘澤:能在亞圣殿前舉行這次成人禮實在是無比的榮幸,非常有意義。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成人代表著我肩負著各種使命與責任。充滿使命感的我一定會繼續(xù)努力,勇往直前的。
主持人:當時誰做的這個提議?
袁銘澤:是我媽媽做的提議。
主持人:是一致通過了?還是經過家里的思想斗爭?
袁銘澤:一致通過。
主持人:這種成人禮你接觸過嗎?
袁銘澤:曾經在電視上看見過。
主持人:不覺得別扭?眾目睽睽之下,還要三拜九叩,那么規(guī)規(guī)矩矩完全和當代年輕人的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是相對立的。
袁銘澤:一點也沒有,因為在亞圣殿前感到非常榮耀,肅然起敬。
主持人:當初為什么決定參加古裝版的成人禮?
袁銘澤:想讓我感受一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感到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就欣然接受了。
主持人:覺得新鮮、好玩?還是體現(xiàn)了整個家庭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看重、敬重?
袁銘澤: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看重。
主持人:為什么你這樣的年紀能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
袁銘澤:我們是孔孟之鄉(xiāng)、禮儀之邦,從小就深受熏陶,能夠參加實在是無比高興。
主持人:媽媽會跟你說孟母教子的故事嗎?
袁銘澤:在我兒時媽媽會給我講孟母教子的故事。
楊老師:現(xiàn)在由于在學校接受各種教育,儒家思想更加的根深蒂固,孟母在我們現(xiàn)實當中的精神其實應該是分散到點滴的生活當中去的。
主持人:她為什么要給兒子定制這樣一個成人禮?
楊老師:為了讓孩子銘記這個18歲,通過這種形式,讓他深刻記住成人以后所要擔負的一些責任。
主持人:做成人禮的過程中,和完成整個儀式之后,你的感受和以前相比有變化嗎?
袁銘澤:之前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懵懂,經歷這次成人禮我認為我成熟了許多。
主持人:身邊的同學們大家怎么看?
袁銘澤:他們對我說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他們也很想參加。
主持人:兩位老師怎么看待這種古為今用的現(xiàn)代版成人禮?
朱松美: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上號稱是禮儀之邦,《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實際上還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行禮儀”。其中就提到了“方少時、行禮儀”。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孔子,他的儒家思想體系,除了他的方法論“中庸”以外,有兩大支撐:第一個就是“仁”。“仁”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第二個就是“禮”。那我們經常稱“仁”是道德自覺,“禮”是外在約束。那這實際上就是對一個人全方位的規(guī)范了。往往對一個人來講,主觀道德自覺有時候應該是很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外部的“禮儀”,作行為規(guī)范,“禮”的作用就在這里?,F(xiàn)代社會工作節(jié)奏、生活節(jié)奏都加快了,有些時候可以簡化沒必要的、太繁瑣的禮儀,但是有些基本的、精華的東西我們要保留。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對師對友對長輩的“敬”都是要延續(xù)下來的。那么通過什么延續(xù)下來呢?就是通過我們的這些日常的表達規(guī)范流傳下來。這就是今天行“禮”的意義所在。
李壽欣:對于成人禮,中國法律規(guī)定,青少年到18周歲就是成年人了,但這個成年常常沒有一個儀式,有些人常常感覺不到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慢慢地大家開始意識到,應該做這樣一些儀式。實際上做得好的,剛才朱教授提到的韓國。韓國的青少年常常集體做成年的禮儀、一個儀式?,F(xiàn)在北京的一些學校,也開始做集體成人禮,用古人的儀式來做成人禮特別有意義,可以給人產生更為深刻的心理影響。
家庭教育的責任歸屬
主持人:即便是在古代,教育也不僅僅只是母親一個人的事,《三字經》里還有一句話“子不教,父之過”。但是仔細想想,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很多教子的故事主角都是母親,這背后反映出國人的一種什么樣的心結?
李壽欣:在古代由于家庭分工,母親是專職的主婦,父親主要在外更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再一個從家庭成長來講,孩子最先接觸的還是他的母親,所以母親承擔著這種教育的責任應該更多,起的作用也更大一些。父親的教育也可能在這個年齡段的后期起的作用更大一些。所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家庭教育母教的成功的案例特別多。
到了今天,母親不僅要承擔家庭里邊的一些責任、一些工作,也有自己的職業(yè),所以任務更重一些。但是家庭教育里邊不僅是母親的教育,父親也要承擔家庭教育責任。按照現(xiàn)在人的觀點,家庭教育里邊誰起主要作用,誰起次要作用,跟古代的觀點不一樣了。有的學者研究認為,家庭教育里,女孩子應該是受母親的教育更多,對男孩子的教育,父親應該起一個主導作用。當然,兩邊應該結合起來,這樣才對孩子各個方面的成長會更有利。
中西方教育子女在觀點、方法上的差異
主持人:孟母教子的方式方法,在中國歷史的評價上有沒有出現(xiàn)過不同的聲音?
朱松美:從教子的方式方法來講,歷史上還沒有聽說過有什么反對的意見,都是眾口一辭的。
主持人:那我們在對孟母教子的傳承上,是不是也應該有所側重?
朱松美:從孟母教子這幾個故事來看,從教子內容上,側重于素質、道德的培養(yǎng)——重德。從教子方式上來講,主要是注重行為的表率、垂范。我們現(xiàn)在都明白,你要成才首先得成人,不會做人就無所謂成才。不會做人的話,相反知識學得多了,恐怕還是反作用更大一些。所以我覺得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如果說一定要講側重的話古代的側重、孟母的側重,也應該是今天我們的側重。
孟母教子五個故事,實際上貫穿了整個人一生的各個部分。對于少年或者青年時期特別重要的是“買豚示信”和“斷機勸學”。“買豚示信”教會孩子從小要誠實守信,也告訴所有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要注意反躬自省?!皵鄼C勸學”則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一種持之以恒的韌性。
主持人:當今社會,西方教育文化引進,很多觀念也隨之改變。從什么時候起,西方教育理念開始沖擊到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
李壽欣:清末,隨著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國門以后,把西方的一些觀念帶進來,那時我們也確實感覺到中國落后了,所以在找原因,落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有問題。有些人也開始質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建國前,西方文化進入比較多一些。西方的教育觀念今天來看,也確實跟我們傳統(tǒng)文化有不同的地方,西方教育文化里比較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辦事能力、創(chuàng)造力。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邊重點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德和知識的學習。
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學到知識回家,告訴媽媽或者爸爸我學到知識了,爸爸媽媽一定是很高興的。但是西方的父母是不這樣看的。有個故事發(fā)生在西方,一個小孩,學前兒童,回家以后告訴媽媽說他看到一個盒子上寫著“Open”,第一個字母是“O”。他告訴他的媽媽說這個字母是“O”,這個媽媽很吃驚,說你怎么知道的?然后這個孩子說,在幼兒園老師告訴他的。這個媽媽很生氣,她說幼兒園老師沒有告訴這個孩子這個圈是“O”之前,他會把這個圈當成任何一個圓形的東西,可以任意想象,但是當老師告訴他這個圈只是一個“O”的時候,他看到這個圈,就只認為它是個“O”,反倒是禁錮住了孩子想象力的發(fā)揮和培養(yǎng)。他媽媽一氣之下把這個幼兒園告到了法院。當時按照美國州法律,沒有規(guī)定幼兒園教學生知識是違法的,但這個媽媽堅持不懈,最后州的議會給這個州立法的時候,規(guī)定幼兒園就是不允許教知識的。這反映的就是東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一種差異。
所以說我們家長常常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的定義就是,你的知識掌握了多少。這個觀念實際上有副作用,就是我們的學生知識學得很好,考試每次都考很好的成績,但是犧牲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
主持人:現(xiàn)在傳統(tǒng)觀念的回歸,已經被大家津津樂道,比方說剛才我們談到的現(xiàn)代版成人禮。從何時開始,這種傳統(tǒng)觀念開始回歸?為什么?
李壽欣:它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大家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從古代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來看,并不是說去教孩子怎么去學知識、學多少知識,而是教他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有這種品質,他不僅在學知識上會做好,在做其他任何事情上,這種品質都是需要的。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在教育里需要提倡的。但是反觀今天的家庭教育,我們的家長實際上還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在家庭教育里,家長也承擔了一部分學校教育的工作,比如學生做作業(yè)需要家長簽字、需要家長監(jiān)督。這些工作實際上都是應該在學校里邊完成的工作。而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家長忽略了對孩子好品質的培養(yǎng)。所以說我們需要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來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