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元1673年的一天,建館107年的天一閣,迎來了一位重要嘉賓的到訪,他就是黃宗羲,明末清初浙東學派的領軍人物,在全國范圍內都是鼎鼎大名的學術泰斗。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讓這位名揚天下的學者對這座私家的藏書樓如此向往?天一閣的百年書樓中又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讓黃宗羲發(fā)出贊嘆?而對于范氏家族來說,面對黃宗羲的登閣又會是怎樣的心情?讓我們一同踏入天一閣,找尋未知的答案。
初建天一閣
黃宗羲拜訪的寧波天一閣,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66年。自西漢末年出現(xiàn)紙張以來,就有一部分珍本,輾轉千年,幾經(jīng)跋涉,最終在這里得到歸宿。至今留存在天一閣的古籍達到了三十余萬卷,放眼全國古書樓,無人能比。開啟這條漫漫藏書先河的人名叫范欽,生于寧波的一戶寒儒之家,自幼便承載了父輩“讀書立功名”的期許。依靠自身的勤勉,和叔父范瑫(tāo)的教導,終于在嘉靖十一年,以27歲的年齡考中了進士二甲三十八名的成績,正式踏上了仕宦之路。范欽五十三歲的時候從兵部侍郎這樣一個職位上被罷職,既然不能繼續(xù)為國家、為君主在仕途上做出新的貢獻,對他來講就必須再找一個精神上的寄托。整個明代從國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視藏書,而他對這個東西又有非常強烈的愛好,本身也已經(jīng)有了許多藏書。于是他就決定單獨建一個藏書樓——天一閣。
天一閣藏書
范欽藏書最多時達到7萬卷,這些書都是從哪兒來的呢?順著畫面中這些記載著書籍“籍貫”的小紙條,我們能找到答案。范欽做官時全國各地跑了許多地方,他在跑的過程中非常注意搜集一些(地方志)。對官員來講,地方志是很有用的,地方志也是中國的特色,能夠了解一下當?shù)氐娘L土人情、歷史沿革、各種征文、天文地理。范欽為官清廉,家底也不厚。他買不起那些非常珍貴的善本,便采取了藏書家最保守的方法:用抄。他自己抄,也雇了一些寧波當?shù)氐某?。他通過這種方式聚集了大量的,特別是明代很稀見的一些文獻。
分家不分書
苦心藏書十余載的范欽,本以為可以憑借這個知識寶庫來惠澤寒士。但建閣十幾年來,天一閣的造訪者實際上寥寥無幾,范欽也難掩其心中的失望。然而生命是有限的,為了天一閣的繼續(xù)留存,范欽必須要作出一個艱難而重要的選擇。范欽當時有兩個兒子:一個范大沖,一個范大哲。當時范欽作為一個藏書家早就在考慮分家的問題了,他定了個原則:書不可分。書如果一分就完蛋了,一分開就不值錢了。范欽準備了一大筆財富,要書就不能有錢,要錢就不能有書。最后,天一閣被范大沖繼承下來了,另外一房陸氏就拿了錢財,兩家就這么分掉了。
難得一見的藏書
公元1585年,八十歲的范欽在將他用畢生心血筑就的天一閣,完完整整地交給他的長子范大沖后,安然離開了人世。新任閣主范大沖在幾十年間深刻地體察到了父輩的心情,在接手藏書后,實施起了更為嚴格的的規(guī)矩——“代不分書,書不出閣”。他的目的是不想把書給散掉,并非為了不為人所用??墒?,范家在繁衍過程中,每一個子孫都要拿一把鑰匙。如果要來天一閣看書,就要把所有子孫都匯集了才能看到一本書。當時所有的子孫都已經(jīng)分散在各地,只有最親近的族長一族,才住在天一閣的周邊。讓他們過來是很不方便的一件事情,所以范式天一閣的藏書在這種狀況下,越管越嚴,給外面造成天一閣藏書難得一見的印象。
繡蕓覓閣終不見
清代的《春草堂集》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嘉慶年間,寧波知府丘鐵卿有一位內侄女,名叫繡蕓。繡蕓自幼酷愛讀書,而最讓她魂牽夢繞的,就是天一閣中海量但神秘的館藏。她深知范氏族規(guī)十分嚴厲,也曾央求父親知府的身份,開個后門,去一睹天一閣真容,但還是沒能成功。于是她想到讓自己嫁入范家,成為了范家人,自然就可以登臨天一閣了吧!她委托父親做媒,終于如愿成為了范家的媳婦兒。誰料如此這般,繡蕓還是不能登樓讀書。無可奈何花落去,天一閣散發(fā)的書香一直被清規(guī)戒律攔截阻擋。繡蕓最終還是沒能進入天一閣,去實現(xiàn)她沐浴閣中書香的愿望,只能在與天一閣的遙望中度過她遺憾的余生。
得償夙愿
當時范式家族的家主叫范光燮,他很歡迎黃宗羲登閣。黃宗羲看了書以后,邊看書邊抄了一些書,另外又編了一個書目。他編的書目都是傳統(tǒng)文人眼里非常珍貴的書,主要是針對經(jīng)史子集的。黃宗羲讀完書出去以后,這個書目很快就流傳出去了,結果引起了全國各地文人的高度重視,有許多文人專門派人來這里抄書。自此之后,眾學者慕名前來,如袁枚、姚元之、鄭振鐸相繼登樓,不僅傳播了文獻,滋養(yǎng)了人才,發(fā)展了學術,也使閣書得到整理,家底得以清點,價值得以確認,盛衰得以記錄。正是黃宗羲的登閣,實現(xiàn)了天一閣美名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揚。范欽先生為了造福天下學子而建閣的夙愿,也終于得以實現(xiàn)。
征書“風暴”襲來
當時乾隆皇帝編《四庫全書》,滿天下搜羅民間藏書,天一閣也未能幸免。范欽八世孫范懋柱忍痛割愛,獻出了638部家藏珍本,其中473部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采錄,在全國藏書家中貢獻率第一。這樣一個第一引起了乾隆的高度重視,而且他專門為天一閣獻上去的兩本著作寫過詩。直接就提在上面,說這個書多少好,幸虧范懋柱送上來之類。你想想看,皇帝親筆題詩,那價值就可以想見了。而且全國都知道了,這個東西(天一閣)了不起。一家之書榮耀地成為皇家之書。然而從私人藏書角度,天一閣六百多部精華一無所歸,僅獲皇帝嘉獎了圖書。四庫征書事件造成了天一閣歷史上藏書精品最大的一次集中流失。
文化的香火
在經(jīng)受住了二十世紀上半葉動蕩和戰(zhàn)火的考驗后,解放后的天一閣接受國家管理,由私藏轉為公藏。憑借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幫助,和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進,天一閣中海量的珍貴古籍得到了良好的修復和保存。500歲高齡的范欽,若在天有知,想必也會為天一閣的后繼有人而倍感欣慰。在這個現(xiàn)代化的信息世界,網(wǎng)絡信息爆炸而來,電子書紛擾喧鬧,紙質書籍顯得尤為冷清沉寂,世界再摩登,總需要向古代尋求經(jīng)驗;行進再狂速,總需要潛下心來深度閱讀;人際再復雜,總需要與靈魂的真誠對話。昨日的藏書圣地也或許會走下神壇,優(yōu)秀的古典書籍也或許從活化石變成可以感知的書香花瓣,在今天的天一閣,展開的書頁,撲鼻的書香迎來送往著那份質樸的安寧。
【尾聲】如今,許多名人、華商漂洋過海來到天一閣查詢家譜。天一閣作為現(xiàn)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藏書樓之一,發(fā)揮了很重要的貢獻。中國五千年文明,夠延續(xù)不斷的傳承下來,藏書事業(yè)功不可沒。